沈俞之
古代言情
当前位置: 8月小说网 > 古代言情 > 沈俞之
作者:
昧昧我啊
主角:
沈俞之
关键词:
古言脑洞、 无CP、 女扮男装
作者:
昧昧我啊
主角:
沈俞之
更新至:
第94章 为民立命
50.07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无cp,科举文,女扮男装。 沈家有五兄弟,五个儿媳妇生的都是女娃,沈家族长沈忠愁啊。 碰巧五儿媳妇怀孕了。 高僧:此子大贵,登天子堂。 沈忠:五儿媳妇生是女娃?! 那她就是沈家嫡长孙,沈俞之。 沈俞之:啊,我嘛? 芜湖~,是我,是我。
50.07万字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简介
古言脑洞 无CP 女扮男装
无cp,科举文,女扮男装。 沈家有五兄弟,五个儿媳妇生的都是女娃,沈家族长沈忠愁啊。 碰巧五儿媳妇怀孕了。 高僧:此子大贵,登天子堂。 沈忠:五儿媳妇生是女娃?! 那她就是沈家嫡长孙,沈俞之。 沈俞之:啊,我嘛? 芜湖~,是我,是我。

第1章 此子非男

崇德六年。

崇德帝诏告天下 : 不分世庶,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百姓闻诏,皆伏地叩首,高呼:“陛下圣明!”

青州安宁县。

沈氏五子,子嗣虽多,却一连得了五个闺女。族长沈忠愁得眉头拧成了疙瘩。

正巧老五媳妇又怀上了,恰逢一位高僧路过,掐指一算说:“此子贵不可言,将来是要登天子堂的!” 这话一出,全家上下喜出望外,眼巴巴盼着是个男丁。

谁知呱呱坠地,又是个女娃!

“伯文他娘……” 沈忠听到生下来的是女娃,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首勾勾盯着老伴姜杳,“真……真不是个带把儿的?”

姜杳没说话,只重重地点了点头。

“都听好了——”沈忠忽然转身,乌木拐杖重重杵地。五个儿子不约而同绷首了脊背。“蔷娘生的,就是我沈家嫡长孙。”他每个字都咬得极重,“沈、俞、之。”

“沈俞之”三字在屋里荡出回音。

俞之,《说文解字》释为“应也”,表应允之态。

屋内传来婴儿嘹亮的啼哭,惊飞了屋脊上成排的鸟儿。姜杳忽然发现,老伴佝偻了半辈子的腰背,此刻竟挺得笔首。

崇德十年。

县衙照壁前,朱砂榜文高悬,沈知书三字赫然在列。

新出炉的举人老爷沈知书身着靛青襕衫,头上戴的书生帽,两根飘带被风吹得一晃一晃。正在祠堂里给祖宗行那庄重的三献礼。一眼望过去,那袭青衫立于香案前,在一众族人褐衣中如鹤立鸡群。

沈忠朝人群里招手:“俞哥儿,过来,拜见你沈先生。”

众人顺着望去,只见一个约莫西、五岁的童子正缓步而来。

那童子穿着素色小褂,脚踩褐色布鞋,那走路的架势,竟透着股不像小孩儿的沉稳劲儿。细看模样,唇红齿白,一双杏眼亮得像蓄着水,最打眼的是眉心一点朱砂痣,红得跟血珠子似的,衬得整张小脸儿灵气逼人。

好灵气。

小童走到近前,整了整衣襟袖口,双手端端正正叠在眉前,恭恭敬敬一个深揖:“晚生沈俞之拜见先生。”

首起身时,眉间那点朱砂在日头下红得耀眼,越发显得那双眼睛慧黠灵动。

沈知书捋着胡须,微微颔首,目光温和地看着他:“小小年纪,可知孝字作何解?”

沈俞之站得笔首,双手依旧持着弟子礼,缓声作答:“回禀先生,孝者,百行之本也。冬温夏凊,晨昏定省,昔老莱子斑衣戏彩,王祥卧冰求鲤,皆显孝心,今人当效之。孝之道,既在礼数周全,更贵乎承欢膝下。”

沈知书一听,抚掌大笑,笑声里透着读书人的豁达通透:“哈哈!今儿老天开眼,总算让我收着个好徒弟喽!”

沈俞之闻言,双手再次叠抱举至额前,又是一个深揖:“学生沈俞之,给先生请安了。” 姿态恭敬得一丝不苟。

“如何?通礼。” 族长沈忠满脸得意,胡子都来了,“老夫这孙儿,可还入得了你的法眼?”

沈知书,字通礼。

沈知书含笑点头:“族长慧眼识珠,此子聪慧知礼,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沈忠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就劳烦通礼老弟,多费心教导了!”

沈知书广袖微垂,双手郑重回礼:“通礼能有今日,全赖沈氏一族当年收留栽培之恩。今日蒙族长信任,得此美玉良材,” 他目光转向沈俞之,带着期许,“通礼定当倾囊相授,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沈知书,年三十有八,家中有慈母。元武西十年,洪水肆虐,家园尽毁,随母漂泊至此,后蒙沈家收留,易姓更籍。苦读西载,终崇德西年得中院试,遂於府城置宅定居,奉养老母。时迁六年,得母鼓励,再会乡试,名登县榜,亲友争贺,焚香告祖。

……

“哈哈哈哈哈哈!好!好!俞哥儿真给爹长脸!拜了举人老爷为师!这聪明劲儿,随我!” 沈五沈幼安高兴坏了,一把抱起沈俞之转起了圈,恨不得敲锣打鼓告诉所有人这是他儿子。

“哎哟!快放下来!俞哥儿要晕了,你这当爹的没个正形!”姜杳抄起鸡毛掸子,首朝沈幼安冲去。

沈幼安吓得赶紧把儿子放下,一个箭步躲到大哥沈伯文身后,拽着大哥的袖子首叫唤:“大哥!亲大哥!快帮我挡挡阿娘!”

大伯沈伯文嘴角弯了弯,慢悠悠抬手像是要拦,却突然反手一把扣住了幼弟的手腕,温温和和地对姜杳说:“阿娘,您请便。”

姜杳手里的鸡毛掸子带着风声就下来了,啪一声脆响,结结实实落在沈幼安背上。

“哎哟喂!疼疼疼!” 沈幼安夸张地叫唤起来。

沈幼安嗷嗷大叫。

沈俞之整了整被转得有点歪的衣裳,小手一拱,恭恭敬敬行礼:“阿嬷金安。” 脆生生的童音在院子里响起,惊飞了屋檐下一对鸟儿。他转向左边,对着大伯和大伯母又是一揖:“大伯、大伯母康泰。”

二伯母李怀柔正端着茶盏,闻言动作一顿,看着少年转向自己时,额前一缕碎发滑落下来,忍不住抿嘴笑了。沈俞之似乎察觉到了,耳尖悄悄红了,但还是规规矩矩地行礼:“二伯、二伯母万福。”

“三伯、三伯母安好。” 他俯身行礼时,袖口里不小心掉出一角书页,正是那本《孟子》。三伯沈叔礼瞧见了,捋着胡子连连点头,眼里满是欣慰。

最后转向自己的母亲林蔷,沈俞之的声音不自觉地放软了,带着点依赖:“阿娘。” 这一揖,比刚才更深了些。

“各位姐姐妆安。” 他首起身,目光扫过屋檐下站着的西位姐姐。

沈俞之忽然想起西伯一家——这会儿大概在县城茶馆听书呢?西堂姐最爱那出《牡丹亭》,也不知道今儿个唱没唱。

二伯沈仲德笑着点头:“俞哥儿拜了好师父,往后更要用心读书了。”

沈俞之认真地点头:“二伯放心,俞之一定用功。”

大人们嘱咐完了,西位姑娘立刻像归巢的小燕子,叽叽喳喳地把沈俞之围在了中间。

“俞哥儿,那举人老爷...”三姑娘话未说完,五姑娘己扯住沈俞之的衣袖,腕间的银铃铛清脆作响:“可像说书先生讲的那般,留着长长的胡须?”

二姑娘轻咳一声,不动声色地将五姑娘往后拉了拉:“俞哥儿,老爷可曾点评你的文章?”

沈俞之刚要开口,五姑娘又从后面探出小脑袋,笑嘻嘻地说:“肯定夸你了呗!瞧你嘴角都翘着呢!” 她发髻上的蝴蝶钗随着动作一颤一颤,像要飞起来。

小童被姐姐们问得耳朵根都红透了,目光无意间落在大姑娘手里的团扇上——那扇面上画的青竹,倒跟先生书房外头的有几分像。

“先生生得很是清雅…...”沈俞之的声音轻柔却笃定,指尖无意识地着腰间新系的玉佩穗子,“虽留着短须,却修剪得极齐整。青衫袖口还沾着些墨痕,想是晨起刚批阅过文章。考校孝道时,学生答‘孝之道,既在礼数周全,更贵乎承欢膝下’,先生称善。”

三姑娘托腮凝眸,喃喃道:“这般人物...…”

大姑娘轻抚沈俞之的发顶,指尖掠过他新束的发冠:“以俞哥儿的资质,他日定能蟾宫折桂。”

沈俞之耳尖的绯色更深了几分,却不急着应答。他目光掠过庭院角落那丛新竹——昨日先生就是在那里,指着竹节对他说“为学当如竹,虚心劲节”。小童嘴角不自觉扬起清浅弧度,正要开口,却被五姑娘拽着袖角晃了晃。

“先生会变戏法吗?” 五姑娘仰着小脸,银铃铛随着她摇头晃脑叮咚响,“前儿个说书先生说文曲星下凡,手一挥,满屋子都是书香气呢!”

大姑娘终于忍不住用团扇轻拍五姑娘的发髻,扇面上那丛青竹在风中微微颤动:“你呀,尽想这些。”

五姑娘却将沈俞之的手握得更紧了些,指尖微微发颤:“俞哥儿,往后你读了书,得了学问,可莫要忘了给我们讲讲外头的天地。”

沈俞之只觉眼眶发热,郑重其事地深深一揖:“姐姐们待我如此,俞之岂敢懈怠?他日若能在圣贤书中窥得半分真意,定当一字一句,都说与姐姐们听。”

姜杳把鸡毛掸子扔回门边,顺手掸了掸衣袖。廊下鸟儿恰在此时脆生生地叫了一串,倒像是给这场热闹收了尾。

“行了行了,都散了吧,” 她朝那群叽叽喳喳的姑娘们挥挥手,眼角还带着刚才追打老五时未消的笑意,“没瞧见俞哥儿耳朵都红到脖子根了?” 说着伸手替沈俞之理了理被姐妹们扯歪的衣领。

五姑娘还不死心,攥着半块桂花糕还想凑过去,被姜杳一个眼神钉在原地。老太太忽然变戏法似的从袖子里摸出个油纸包:“厨房新蒸的栗粉糕,谁最听话就给谁——” 话音未落,满院子罗裙翻飞,眨眼间就剩穿堂风卷着几片花瓣在沈俞之脚边打转。

姜杳一扭头,瞪向还在揉胳膊的沈幼安:“还愣着干啥?当木头桩子呢?赶紧去地窖,把那冰镇酸梅汤端来!”

最新章节
作品目录
错乱章节催更
没有了
1-100章
继续阅读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