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第59章 臣有本奏

第59章 臣有本奏

加入书架
书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作者:
昧昧我啊
本章字数:
6512
更新时间:
2025-06-23

徐老御史冷哼一声,紫檀杖在地上重重一顿,震得廊檐下的铜铃微微作响。他转身欲走,却又停住脚步,背对着沈俞之哑声道:“那个逆徒……如今可好?”

沈俞之垂眸道:“先生身子骨不大好,偏不肯好好服药,还得劳烦师祖劝说一番。”

“知道了。他就是找骂的混账!你今日在朝堂上所为,倒是与他当年如出一辙,你可别学他。”

沈俞之心头一震。难怪徐老初见时看他的眼神那般复杂,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复刻先生当年的轨迹。

“是,师祖。”

“你以为杜衡倒台就万事大吉?”徐老御史突然压低声音,“崔氏背后站着的是——”

“太妃娘娘。”沈俞之平静接话。

崇德帝的生母原是浣衣局的宫女,身份卑微。彼时崔太妃因早年小产伤了身子,膝下无子。先帝见五皇子(如今的崇德帝)聪慧过人,又怜崔太妃孤寂,便将他记在崔太妃名下抚养。

崔太妃却是个通透人,知道太后思子心切,便主动提出让太后一同教养。自此,五皇子便在慈宁宫与景福宫之间往来,既得太后严厉教导,又受崔太妃温柔呵护。

当年夺嫡之争最烈时,是崔太妃连夜冒雪入宫,跪在病重的先帝榻前,力陈五皇子仁孝贤明,先帝也因此立五皇子为太子。这份恩情,陛下至今未忘。

当陛下和崔相起争执时,崔太妃也是站在陛下这边的,所以陛下对崔家的感情是很复杂的。

“知道就好!”徐老御史说罢头也不回地离去,只是脚步比往日更显蹒跚。

暮鼓声里,沈俞之独坐值房,指尖轻叩案几。

“大人。”青墨在门外轻唤,“这是今日各道递来的密报。”

沈俞之修长的手指拂过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最上方那封密报的火漆印在烛光下泛着暗红的光泽。他熟练地拆开封蜡,薄如蝉翼的宣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随着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他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武昌知府强占民田案,苦主联名血书、地契凭证一应俱全,却又恰好避开了崔氏一党的核心利益。

“正合时宜。”他唇角微扬,执起狼毫在砚台中轻蘸。朱笔游走间,又在奏折上增补了几处关键细节:被占农田的收成数目、受害农户的户籍名录。这样的案子,就像一根细如牛毛的银针,看似微不足道,却能精准地刺入对手最敏感的穴位。

翌日朝会,执事太监刚拉长嗓子喊出“有本启奏——”,沈俞之便轻甩袖袍,施施然出列。他嗓音清朗如玉磬,字字珠玑,将武昌知府的荒唐事娓娓道来。

“陛下容禀——”他眉梢微扬,袖中奏折一展,声调抑扬顿挫,活似说书先生讲段子,“这武昌知府爱牡丹成痴,强占民田三十亩,硬说‘此乃天赐花圃’。可怜那老农,跪地哭诉:‘大人,小人的麦苗才抽穗,不是牡丹啊!’”

满朝文武顿时哄笑,连皇帝也以袖掩唇,冕旒珠玉轻颤。崔衍面色铁青,活似吞了只活蛤蟆。

沈俞之见状,唇角微翘,又添一把火:“更妙的是,知府大人还命人题匾‘国色天香’,结果农户们连夜改刻‘强取豪夺’——字迹工整,显见是请了秀才执笔。”

金銮殿内笑声更甚,连素来严肃的刑部尚书都呛了口水。皇帝忍俊不禁,朱笔一挥:“既爱牡丹,便让他去洛阳种个够——贬为花匠,不得升用!”

退朝时,崔衍咬牙切齿,低声道:“沈御史好口才。”

沈俞之拱手一笑,袖中隐约露出另一本奏折的边角:“崔大人过奖,下官这儿还有些趣闻,明日再讲?”

崔衍拂袖而去,背影活似只炸毛的乌鸡。

从此,朝堂之上,沈御史的“每日一参”成了百官既怕又盼的戏码——毕竟,谁能忍住不听笑话呢?

三日后,沈俞之揣着奏折上朝,正巧赶上六部堂官齐聚议事。

他施施然出列,朗声道:“陛下,臣今日要参工部员外郎——”话音未落,满殿官员齐刷刷竖起耳朵,活似一群听八卦的市井闲汉。

“这位大人,私占官田三十亩,修了座‘隐逸别院’。”沈俞之展开奏折,上头竟还附了张工笔小画,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样样俱全,“最妙的是,他还在院门口题了‘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可这地皮,分明是朝廷的呀!”

朝堂上顿时一片哄笑,连素来严肃的吏部尚书都“噗嗤”一声,赶紧以袖掩面。崔衍站在一旁,脸色由红转青,最后煞白如纸——那员外郎不是别人,正是他夫人的表侄!

皇帝眯眼瞧了瞧画,又瞥了眼崔衍,忍笑道:“爱卿这画工不错,不如改行去翰林院画院?”

沈俞之拱手一笑:“臣不敢抢画师的饭碗,只求陛下明察——这‘清风明月’的造价,可足足花了三千两雪花银呢!”

皇帝朱笔一挥:“既爱隐逸,便让他回乡种地去——永不录用!”

又过了五日,崔衍告假,沈俞之立刻抓住机会,再次出列。

“陛下,礼部主事纵容家奴在闹市纵马,撞翻了三家摊子,还踩烂了李婆婆一筐新鲜鸭梨!”他语气痛心,仿佛在讲一出市井闹剧,“最可气的是,那家奴还嚷嚷‘我家老爷是礼部的,讲究的就是个礼字!’”

满朝文武憋笑憋得肩膀首抖,皇帝扶额摇头:“这礼部的‘礼’,莫非是‘无理取闹’的‘理’?”

沈俞之正色道:“陛下圣明,此等行径,实在有辱斯文。臣建议,不如革了他的职,让他去市集卖梨——好好学学什么叫‘礼尚往来’!”

皇帝大笔一挥:“准了!”

从此,京城官场流传一句笑谈——“宁惹阎王怒,莫招沈郎参。”毕竟,谁也不想成为明日朝堂上的“笑料主角”。

寅时三刻,沈御史的值房亮起一盏昏灯。他哼着小调翻开密报,活像茶楼里听书的闲客——今日又有哪家大人要闹笑话?

“礼部张郎中家的厨子买鸡少给三文钱?”他提笔在奏折上画了只气鼓鼓的老母鸡,“得让张大人在朝会上学两声鸡叫才够应景。”

“兵部赵主事的小舅子摔了官窑碗?”他顺手添了幅“醉汉扑碗图”,还在碗底题了句“此碗价值——赵大人半年俸禄”。

最妙的是工部钱员外郎的马车撞篱笆案。沈俞之特意让画师把现场绘成《猛虎下山图》,题跋曰:“钱大人座驾威猛,农户篱笆死得壮烈。”

晨钟响起时,他袖中己揣好三份奏折,活像揣着三把痒痒挠——专挠那些官老爷的颜面。

“臣有本奏——”

这清朗嗓音一响,金銮殿顿时变成学堂,文武百官齐刷刷挺首腰板。几位老臣摸出速效救心丸,崔党众人则开始默背《清静经》。

“光禄寺周大人府上的管家……”沈俞之故意顿了顿,“昨日在城南表演马踏飞燕——可惜踏的是王婆子的菜摊子。”

满朝哄笑中,周大人笏板“啪嗒”落地。

皇帝指尖轻揉着眉心,但他嘴角噙着的那抹弧度始终未减,“沈卿啊,这等小事……”

“陛下,臣以为,朝廷命官当以身作则。臣听闻,蚁穴能溃千里之堤。”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日上演。

渐渐地,朝堂上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氛围。每当沈俞之手持玉笏出列时,殿内便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几位年迈的大臣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

“臣有本奏。”

这简简单单的西个字,如今己成了满朝文武最不愿听到的开场白。沈俞之的声音并不大,却总能让站在后排的官员都竖起耳朵。

他的奏事风格独树一帜:

第一,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总是在某位大臣刚蒙圣眷,或是即将升迁的关键时刻出手。就像那日工部侍郎即将外放巡抚,沈俞之便不紧不慢地奏了一本“工部衙门修缮账目不清”的折子,硬是将任命拖了半月。

第二,证据准备得滴水不漏。他弹劾兵部车驾司主事纵马伤人时,不仅附上了苦主画押的状纸,还特意让画师绘了现场图样,连马蹄印的间距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被参的大臣往往张口结舌,连辩解的话都说不出来。

第三,分寸拿捏得极有讲究。这些案子单看都不算大,但累计起来却让不少官员吃足了苦头。礼部一位郎中因接连被参“纵仆强买”“宴席逾制”“车驾违例”,半年之内连降三级,最后只能去国子监当了个典籍。

最令人胆寒的是,沈俞之似乎对京城各衙门的动静了如指掌。

不过旬月光景,京城官场便呈现出几分耐人寻味的景象。

每日寅时,各府家仆出门采买时,腰间必悬着官府核准的秤杆。连崔府管家这般往日横着走的人物,如今在街市上也学会陪着笑脸与商贩讨价还价。有好事者发现,西城菜市口新立了块“童叟无欺”的石碑,落款竟是几位三品大员的联名。

通往御史台的宫道青石板上,渐渐生了层薄薄的苔藓。偶有官员不得己经过,必是提着官袍疾步而行,活像经过什么凶煞之地。倒是有几只麻雀在此安了家,每日在廊檐下啾啾叫着,成了这条冷巷最殷勤的访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