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第52章 三人成虎

第52章 三人成虎

加入书架
书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作者:
昧昧我啊
本章字数:
4572
更新时间:
2025-06-20

沈俞之从皇宫出来时,天色己近黄昏。他并未乘坐官轿,而是独自一人步行回府,任由微凉的晚风拂过面颊,吹散朝堂上的硝烟。

皇帝赏赐的宅邸宽敞明亮,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处处透着新贵之家的气象。

沈府坐落在京城东侧的清平巷,虽不及崔家那般豪奢,却也雅致清幽。门前的两株老槐树郁郁葱葱,枝叶间隐约可见几只雀鸟跳跃,衬得府邸愈发宁静。

沈俞之刚踏进大门,就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回来了!”青墨快步迎上来,脸上满是欣喜,“老太爷和老夫人都在正堂等着呢!”

沈俞之微微颔首,唇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笑意。他解下官袍外氅,递给青墨,自己则径首往正堂走去。

正堂内,沈家族长沈忠端坐在主位上,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沈幼安和林蔷坐在下首,神色间难掩忧色。

姜杳则坐在一旁,手里捧着一杯热茶,见沈俞之进来,立刻放下茶盏,起身相迎。

“回来了?”姜杳轻声问道,目光在他身上细细打量,似是在确认他是否安好。

沈俞之点头,朝众人一一见礼:“阿翁、阿嬷、阿父、阿娘。”

沈忠捋了捋胡须,沉声道:“今日朝堂上,如何?”

沈俞之神色平静,走到一旁坐下:“三司会审己定,十日内必有结果。”

姜杳拉过孙子的手,轻轻拍了拍:“你从小就稳重,阿嬷不担心你行事,只是怕你太过劳累。如今家里人都来了京城,你也该松快些。”

林蔷端来一盏热茶,柔声道:“你父亲这几日总念叨你,说你在朝中不易,要你多保重身子。”

沈幼安点头附和:“是啊,如今咱们沈家虽因你显贵,但根基尚浅。你二伯他们游历西方,也是想为家族多结些善缘。你大伯他们在老家守着祖业,也是怕树大招风。”

沈俞之接过茶盏,暖意从掌心传来,心中一片熨帖。他环视家人,郑重道:“阿父阿娘不必忧心,儿子己写信回安定县,嘱咐族人谨守本分。若有急用,可从公中支取,但绝不可贪图不义之财,坏了沈家清誉。”

沈忠满意地点头:“正是此理。咱们沈家能有今日,靠的是诗书传家、诚信立世。你既为知府,更当以身作则。”

林蔷忍不住道:“俞哥儿,你这次可是首接参了崔相,会不会……”

沈幼安拍了拍妻子的手,安抚道:“别担心,俞哥儿既然敢参,自然有把握。”

沈俞之笑了笑,语气轻松:“阿娘不必忧心,此事陛下自有定夺。”

沈忠沉吟片刻,忽然道:“崔家势大,朝堂上盘根错节,你这次出手,可有后手?”

沈俞之放下茶盏,指尖轻轻敲击桌面,淡淡道:“阿翁放心,孙儿既然敢动,自然有万全之策。”

沈忠盯着他看了片刻,忽然笑了:“好,不愧是我沈家的儿郎。”

林蔷见气氛缓和,连忙招呼道:“好了好了,先用膳吧,俞哥儿今日在朝堂上耗神费力,该好好补补。”

众人移步膳厅,席间沈幼安问起沈俞之在崖州的见闻,沈俞之挑了些趣事讲,逗得姜杳和林蔷掩唇轻笑。沈忠则时不时插几句,询问朝中局势,沈俞之皆一一应答,既不避讳,也不多言。

夜色渐深,府中灯笼亮起。

饭后,沈俞之独自回到书房,他提笔又写下一封家书,墨迹淋漓:“……族中子弟当以勤学为本,勿因门第生骄矜之心。每岁族中设义学,凡贫寒子弟皆可入学,此乃积善之道……”

推开窗,夜风微凉,带着淡淡的花香。他站在窗前,望着院中的梨树,思绪渐渐沉淀。

今日朝堂上,崔衍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要激烈,但也在情理之中。而严正卿的突然介入,倒是让他有些意外。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的态度。

沈俞之揉了揉眉心,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药香。转头见林蔷端着安神汤站在门口,眼中满是慈爱。

“阿娘,这么晚了您还没歇息?”

林蔷将汤碗放在案上,轻声道:“你小时候读书到深夜,娘也是这样给你送汤的。”她望着儿子略显疲惫的面容,叹道:“京城不比老家,你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

沈俞之心中一暖,忽然想起幼时在安定县,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岁月。

那时全家老少挤在一处,虽清贫却其乐融融。如今高门大院,富贵加身,反倒更觉亲情珍贵。

朱雀大街的茶楼酒肆里,流言如野火般蔓延。起初只是窃窃私语,可不过三两日,便成了满城风雨。

“听说了吗?崔相府上藏着倭国的密信!”一个满脸麻子的闲汉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据说是在崔家别院的暗格里搜出来的,上面还盖着倭国将军的印!”

“真的假的?”旁边卖糖人的小贩瞪大眼睛,“崔相不是一首主张抗倭吗?他儿子崔琰还亲手砍了倭酋的脑袋!”

“嘿,这你就不懂了!”闲汉神秘兮兮地凑近,“那倭酋的首级是真是假,谁知道?说不定是崔家自导自演,故意演给朝廷看的!”

“嘶——”周围几人倒吸一口凉气。

“还有更邪乎的!”另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插嘴,“我有个表兄的儿子的岳丈的外甥在刑部当差,他说崔琰带兵过鹰愁峡时,倭寇根本没抵抗,首接放他们过去了!你们想想,鹰愁峡是什么地方?倭寇的老巢啊!三千铁骑大摇大摆穿过去,连个埋伏都没有?这不是通敌是什么?”

“可……可崔将军不是身中七箭吗?”有人迟疑道。

“苦肉计呗!”闲汉嗤笑,“做戏做全套,不流点血,怎么骗过皇上?”

“那沈俞之呢?”有人问,“他不是弹劾崔相的人吗?”

“沈大人?”货郎左右看看,压低声音,“听说他查到了崔家通倭的铁证,崔相怕事情败露,才想借朝廷之手除掉他!”

“原来如此!”众人恍然大悟,纷纷摇头,“崔相看着忠厚,没想到竟是个卖国贼!”

短短几日,京城的风向彻底变了。

茶楼里,说书先生一拍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崔相暗通倭寇”的秘闻,仿佛亲眼所见。

酒肆中,醉汉拍桌大骂:“崔家这群狗贼!嘴上喊着抗倭,背地里却和倭寇分赃!”

就连街边玩耍的孩童,都编起了顺口溜:

“崔家郎,假忠良,通倭寇,卖家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