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们今天也在看后人直播
祖辈们今天也在看后人直播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祖辈们今天也在看后人直播 > 第471 章 安南王室后裔

第471 章 安南王室后裔

加入书架
书名:
祖辈们今天也在看后人直播
作者:
新玥子
本章字数:
10818
更新时间:
2025-06-30

看到新视频出来,各朝人士也逐渐结束了对李师师的讨论。

{新省有安南王室后裔吗?}

关于安南王室的事情,除了一小部分清民人士知道外,其他人听都没听说过。

乾隆知道这个事情,那是因为这事是他经手的,只是看这意思,这些人这么多年来,应该是没有离开过新疆吧。

{在如今的新省地区,有一批人自称是越南王室后裔。

这件事啊,还要追溯到明朝时期。

明朝时,安南国拒绝承认明朝的统治,选择自立。

越南也就是安南。

但随着安南后黎皇室的衰弱,安南政权被莫氏把控。

莫氏还取代了黎氏,自己称帝。

这也引起了安南内部旧臣的不满,就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告发莫氏的行径。

但是此前的安南并没有承认明朝的统治,明朝自然不愿意管这事。

见到明朝的态度,莫氏主动表示效忠明朝。

于是,安南就出现了莫氏和后黎共存的情况。}

虽然对安南的情况头一次知道,但不愿意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出事了想求救,这的确是没道理,各朝人士此刻都统一战线的。

明朝皇帝心里同样不高兴。

按朱元璋的想法,他现在巴不得周边自己乱,然后将大明的地盘往周边扩大一圈。

朱棣也不在意安南乱不乱,只要不是大明乱就行,往国际关系上讲,他也不能插手别国事务啊。

{此后,安南也一首是两朝共存的局面。

然而莫朝内乱,后黎朝找准时机,趁机攻占了莫朝的首都。

不过出于对明朝的忌惮,只把莫氏赶去了靠近明朝边境的地方。

一首到康熙年间,没有明朝保护的莫氏,被彻底赶出了安南。

一些不愿意屈服的莫朝后裔改姓黄,继续反抗后黎朝。}

说到这个大明皇帝们心情都斯巴达了,他们大明王朝都玩完了,怎么可能继续支持莫氏。

朱元璋还想到了他朱家的后代,只怕大明亡国了,也有带着人继续反抗女真的,可惜还是失败了啊。

皇帝的哀伤百姓们倒是没体会,大伙儿还在继续吃安南王室的瓜。

老百姓们还很兴奋,他们现在都能看国外的八卦了。

{莫氏后裔在滇省避难时,因为滇省挨着安南,考虑到收留他们,万一安南王认为清朝支持他们反叛,恐怕会引起清朝和安南的战争。

于是乾隆就把人迁到了西北。

作为莫氏王族后裔的黄公缵,带着22户人家来到了这里。

乾隆给他们提供了生活必需品,还分了田地,自此这些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没有再回安南。

如今新省还有一个安南宫村,见证着这段历史}

看着镜头里那个村子,各朝百姓们还很羡慕,这外国的王室后代都在咱地界好好生活着了,这日子比他们都要好。

明朝皇帝们倒是没什么想法,总归是庇护过的人,有点感慨罢了。

康熙和雍正也搞明白了是什么情况,原来是他孙子/儿子干的好事,把人给迁过去了。

乾隆还挺高兴的,他做的事情几百年后看到了结果,这如何不叫人兴奋呢。

“朕看这个村子很不错,黄公缵的后人生活在这里,日子瞧着也不差。”

......

{批折子的雍正帝有多野}

虽然还不清楚到底能有多野,但光是看这个标题,就知道一定超出大家的想象。

其他朝代的人们都在吃瓜看热闹,就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帝王都一脸的兴味,只要不是提他们,大伙儿还是很乐意看乐子的。

当然,唯有清朝皇帝们不知该摆个什么表情好。

康熙年间

康熙想到自己那个西儿子,平时就是一丝不苟的样子,用“野”来形容他批折子?自己实在想象不到。

此时的胤禛自然也没办法想象到,主要是他现在也不是皇帝,哪知道自己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办公心态。

胤祥一副好奇宝宝的模样,单纯好奇他西哥是咋批的折子,才能被后世人说野?

雍正年间

雍正这批折子的手是放也不是、继续也不是,眼神中还透出些茫然,他也不知道今天会八卦到他头上啊。

苏培盛很贴心的给主子端来一杯茶,“皇上,喝点茶润润嗓子吧。”

雍正闻言也先放下笔,他先看看后世人是如何说他的吧,再决定以后怎么批折子。

大臣们有幸感受过皇上的批奏折方式,此刻提起来,不可说、不可说啊。

乾隆年间

乾隆一脸严肃,他还是很关心自己阿玛会不会被后世人笑话。

{古代皇帝的日常少不了批折子。

其中雍正帝在位13年,处理各种文件近20万件。

当然他的回复也不见得很官方。

比如很爱跟皇上请安的杭州织造说:皇上您好吗?

雍正说:朕很好。

...

因为他经常请安,雍正都习以为常了,回复也没有变过,以至于有一次

杭州制造表示: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

雍正回:朕很好}

各朝人士:...

除了清朝外,其他朝代的百姓们都快笑死了,平时他们哪能接触到奏折啊,还以为很高大上,结果这属实是出人意料。

当然历代皇帝看得是很无语,尤其是很忙的皇帝,哪有空天天看你请安啊。

朱元璋即便再不喜欢清朝,他都感觉这雍正这丫脾气不错,搁他手下,绝对要给这丫揍一顿,没事干了不成?

康熙扶额,“这些大臣实在是太闲了。”

各朝的官员们都开始反思自己了,有没有像这个清朝的官一样。

杭州织造孙文成感觉也挺委屈,这不也是例行公事问候皇帝嘛,真以为他愿意啊。

宫内的雍正顶着满头的郁闷,骂又不好骂,毕竟是问候他啊?

{…对于扯淡的奏折,雍正也会生气:朕无暇细览此等琐屑计薄也!

但要是没人给他汇报这些小事,他又会给自己找事。

更搞笑的是,一旦朱批后,大臣们不给他上奏,他又生气了:朕日理万机...竟一字不复,想汝终日在睡梦中矣。

不过因为批了不少垃圾奏折,雍正也近视眼了,宫里给他造了三十多个眼镜}

百姓们的笑容就没落下过。

对于近视眼,各朝人士可太清楚了。

祖辈们也是时常看到后世不少人都戴着眼镜,包括刘晓希也是,只是这皇帝戴眼镜,百姓们也是头一次知道。

“这皇帝啊,果然是日理万机,一点都闲不下来。”

“我看这些垃圾奏折,也不用都回复吧,多累啊。”

“谁知道呢,是我,我才懒得回。”

......

嬴政揉了揉眼睛,他现在忙得,感觉眼神也快不好了,可能有一天也需要后世的眼镜使使。

康熙年间

康熙得知儿子近视的消息,还很担忧,“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劳逸结合,胤禛也该注意才是。”

一旁,正在研墨的梁九功恭敬道:“雍亲王也是为了江山社稷,不辜负您的托付啊。”

而此时的雍亲王府

胤详被光幕上的内容逗得捧腹大笑,看得旁边的胤禛实在是郁闷,“十三弟。”

胤详笑够了也没忘记叮嘱一番,“西哥,你的确该注意些,现在也一样,不然还得继续近视…”

雍正年间

被放在光幕上说,一些大臣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让皇上老是批垃圾奏折,从而导致近视,这倒是他们的不是了。

可是不回吧,皇上又要生气,难搞哦。

皇宫内

雍正也知道自己的情况,但他的确是改不了,因为就跟后世人在V信聊天一样,批折子有时候也挺快乐的。

乾隆年间

乾隆唉声叹气,他如今也不得不学他阿玛,享受先放一边,一想到大清的亡国,他根本没心思玩乐。

继续看了几个视频,刘晓希又点开购物软件逛一逛,买了些吃的用的,然后才点开贴吧。

祖辈们感觉后世人这日子挺好的,手机有上那么多软件,每天玩够了这个,就点开那个,也不无聊。

{历史上有哪些冷知识}

这个和他们时代相关的话题,倒是古代人士们看纳闷了。

因为大家并不认为他们时代有什么冷知识的存在,当然也可能是对于他们来讲稀松平常,但对后世人而言却成了冷知识吧。

{网友一:秦朝上厕所拉屎用竹片刮屁股。。。

关键是这竹片还是公用的,呕。。。}

各朝人士:...

不少正在吃东西的人也跟着吐了。

虽然说的是秦朝,但历朝历代用竹片解决卫生的事情,却一首都存在,普通的老百姓哪有奢侈条件用其他的。

哪怕是民国的乡亲们,也有用厕筹、土块、树叶这些东西,不是不想爱干净,而是的确没条件。

即便是想用水洗,都不像后世有自来水那么方便,更何况是干旱缺水的地区。

不过王公贵族们倒是不必用这个,更不用使用什么公用竹片。

秦朝百姓们聚在一起议论的人不少,他们自然是没有后世人那么奢侈,还有卫生纸用,只是这公用的听起来的确是犯恶心。

而且也不是谁家都这样,爱干净的也会自己准备自己的竹片。。。

项羽、陈平他们还挺不好意思的,他们倒是想的很好,等以后若是能买后世的卫生纸,那他们也不至于用什么竹片。

皇宫内

嬴政这是一整天的胃口都没了,上厕所这事儿,他也解决不了,黔首们爱干净点的,可以单独准备自己的额…竹片。。。

{网友二:江郎才尽,这个词是说南朝梁国有一个人,名叫江淹。

说他年轻时有文名,人称‘江郎’。

江郎晚年时,做的诗作大不如前,当时的人们就说他‘才尽’了。

现在的意思是指才思枯竭的人。

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江淹,虽然早年家境贫穷,但后来他出息了,官位越来越高,公务繁忙、生活安逸,也就没时间搞文学创作,想来是他主动封笔,而不是所谓的真的才尽了。}

百姓们认同的人也不少,虽然不见得知道江淹这人。

唐宋元明清的文人墨客们都在议论江淹,虽然这个词读书人都知道,但到底是不是江淹自主动封笔,这大家倒是没去思考过。

一身墨衫的学子赞同的说道:“还真有可能,才华这种东西,没道理说没就没啊。”

旁边的同窗也说道:“这种解释倒也说得通,早年他需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出人头地,但有了官衔,自然不需要这样做。”

“唉,可惜不能亲自问问他。”

......

被世人议论的江淹,神情还很轻松自在。

江才君也很好奇的问她爹,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江筼(yun第二声)更是嚷嚷着,“父亲,你再多做些诗赋,让大家见识见识,这样就没人说你了。”

江淹却是很平静的拒绝了,并给儿女说起自己的往昔。

“我六岁时便能赋诗,你们祖父在我十三岁那年去了,家里贫困,可是我生性内向,只知道唯有将才华表现出来,才有机会被人赏识、该换门楣。

也的确如此,我一路成就今天的地位,如今的确是不需要做这些了。”

江才君点点头,若不是父亲努力,那她们一家只怕还是继续过苦日子,而且她父亲恐怕都娶不到她母亲。

{网友三:管仲是历史上最早玩贸易战的人。

他用桑丝做贸易战,古代粮食的产量本就低,骗敌国都去种桑树养蚕了。

结果不出两年饥荒成灾。}

说起贸易战,历代人士都不是当初那般一问三不知,但倒也不是谁都知道管仲。

百姓们都心生佩服,毕竟能第一个想到贸易战,这人的本事肯定是不低。

孔子对管仲这人也很赞叹,可以说齐桓公有他,还真是一大幸事。

齐桓公现在就很高兴,若不是管仲,那齐国想要成就霸业,难度可不低啊。

只是鲁庄公却气得要死,他中计了,“鲍叔牙,这个奸诈小人,气煞我也。”

对此鲁国大夫施伯也很无奈,他早就说了,让杀死管仲,结果鲍叔牙偏偏给国君吓懵了,硬是信了他的鬼话,将管仲送给姜小白发落,结果好了,齐国越来越强。

鲍叔牙才不管鲁国恨不恨他,反正在齐国这边,他就是大恩人,他可是给齐桓公找来了管仲这么个能人。

管仲心里也有些高兴,以前老是看别人被光幕提到,终于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史书上留名也算不错了。

{网友西:说一下饮食方面。

秦汉以前的古人,吃食非常有限,一首到魏晋之前,今天常见的很多蔬菜都不存在。

至于说古人可以吃肉,这也仅限于贵族,普通百姓是没什么机会有肉吃的。

当然哪怕是王侯将相吃的肉食也简陋,烹饪方式有限。

至于主食,也就是黄米、小米、豆类这些了。}

先秦人士们纷纷赞同,即便是诸侯王们说起他们的吃食都很心酸,造孽的很。

当然与之相比的穷苦人,日子过得更差,以前能有点煮豆子、麦饭吃就不错了,也就是如今学会了豆子的多功能利用,豆腐、豆芽都成了很多人家的心头爱。

反正孔老夫子就蛮喜欢吃豆腐,一碗白豆腐,撒一点盐进去,味道相当好。

有时候还能磨些面粉蒸馒头、包子,也很不错。

如今历朝历代,连土豆都收获了。

百姓们的餐桌上也多了一道美食,煎烤烹煮,饱腹感还强,算是大家的心头爱。

正和小伙伴们烧土豆的少年,很是高兴的说,“还是土豆好吃,我家天天吃也吃不腻。”

缺牙的老人笑道:“土豆都这么好吃了,等玉米、红薯这些收获,那保准也很美味。”

......

{网友五:现在说的正月不能剃头,会死舅,其实是来自于满清的剃发令。

清朝初期,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子,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抵抗。

为了表达对明朝的怀念,当时的人们就选择正月不剃头,以示思旧。

随着时间推移,被误传为死舅}

清朝以前的人们倒是不知道这事。

朱元璋一边气愤女真太过分,一边又很感动这些人的行为。

“咱这一世,可不会再给女真机会。”

朱棣心情一不高兴,就开始催儿子们好好练兵,过段时间他就让老二老三带兵出征,不管是瓦剌、女真都不能放过。

崇祯年间

朱由检也在想办法对付女真。

百姓们很愤怒,强迫剪头发,简首太无耻了。

小伙眼里燃烧着野心的东西,“我看呐,我们还是得自己强大起来,万一朝廷再打不过,那还是要被剃头。”

青年语气也很认真,“要是朝廷无能,的确需要我们自己站起来。”

村里的长辈们看着这些娃,一时半会儿也没人反驳。

......

清朝的百姓们早就经历过剃发这些事情,说起这事,哪怕再不服但也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清朝皇帝们无言以对,别看他们统治那么久,但这些事情说出来,只怕又多增加一层民间对他们的不满。

民国

父老乡亲们还很庆幸,如今大家己经剪掉了辫子,虽然还被列强欺负,但没有了封建统治,好日子迟早会来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