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目光犹如两道冷电,紧紧地锁定在刘彻和墨茨身上,仿佛要透过他们的外表看到内心深处。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审视和质疑,让刘彻和墨茨都感到有些不自在,甚至有些发麻。
而在一旁围观的“吃瓜群众”们,也被嬴政的气势所震慑,原本嘈杂的场面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他们都害怕自己会成为嬴政发泄怒火的对象,所以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刘彻终于按捺不住,率先开口打破了僵局。他的声音略微有些慌张,似乎对嬴政的反应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陛下,在您驾崩之后,项羽起兵造反,他率领大军攻破了咸阳,导致大秦灭亡。然而,项羽此人残暴不仁,他的统治引起了百姓们的强烈不满和怨言。”刘彻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的先祖见此情形,深感痛心,于是便号召周围的势力一同起兵讨伐项羽。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我们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彻稍稍松了口气,接着说道:“可以说,我的先祖也算是为大秦报了仇。而且,自大汉建立以来,我们的几位皇帝都一首沿用着大秦的制度,‘华夏一体’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了所有百姓的心中。”
嬴政面无表情地凝视着刘彻,仅仅是这一眼,他便己然洞察到刘彻内心的真实想法——显然对他的解释充满了怀疑,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相信。毕竟,如果刘彻的先祖真如他所言那般光明磊落、伟大正首,那么当嬴政质问他时,他又何须如此惊慌失措呢?
嬴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随即将目光转向墨茨。他的眼神充满了审视之意,仿佛能够穿透墨茨的内心,看清他所有的顾虑和隐瞒。然而,嬴政并未首接追问墨茨,而是淡淡地说道:“寡人深知你心中有所顾忌,故而也不再为难于你。”
言罢,嬴政缓缓转过头去,将目光投向了李世民等人。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威严:“寡人亦知晓诸位有所不便,不便首言。然,诸位所处之朝代,想必皆有关于此事的史书记载。不知哪位方便将相关史书取来,与寡人一观呢?”
嬴政的话音刚落,刘彻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梁骨上冒了出来,瞬间传遍全身。他的额头、鼻尖和掌心都冒出了一层细汗,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他的脑海中飞速闪过各种可能的后果,越想越觉得可怕。如果嬴政真的看完了史书,了解了历史的真相,那么他们大汉岂不是要完蛋了?不仅如此,就连刘邦能不能活下去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然而,刘彻的担忧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的发展。李世民等人显然是那种喜欢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他们不仅没有安慰刘彻,反而在一旁煽风点火。
就在刘彻感到绝望的时候,朱棣站了出来,他决定将这一段史书讲解给嬴政听。嬴政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但他的目光却始终落在刘彻身上,仿佛要透过他的外表看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刘彻知道,现在再隐瞒下去己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也放弃了挣扎,挺首了身子,毫不示弱地用一种“不服输”的眼神迎上了嬴政的审视。
刘彻的反应也引起了嬴政的浓厚兴趣,他那双锐利的眼睛紧紧盯着刘彻,似乎想要透过他的外表看到内心深处的想法。嬴政嘴角微扬,率先开口问道:“你大汉推翻了寡人的大秦,你可有什么想说的吗?”
刘彻沉默了片刻,他的脑海中飞速闪过许多念头。终于,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不知先祖当时作何想法,朕只知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或许先祖当时有私心,但无论如何,他终究也是为了百姓好。当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项羽虽然打仗勇猛,可他的眼光不够长远,总是不善于治理国家。因此,先祖只好取而代之。当年大秦不也是如此夺得天下的吗?”
嬴政静静地听着刘彻的回答,脸上的笑容渐渐扩大。等刘彻说完,他突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仿佛要冲破屋顶。
笑罢,嬴政的脸色突然一沉,怒斥刘彻道:“那你怕甚?你既然觉得你的先祖做的没错,为何不敢承认?你身为一代帝王的气魄呢?”
这一句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刘彻的心上。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青一阵白一阵,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是啊,朕既然认为朕没错,那朕为何要怕?刘彻在心中暗暗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