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茨站在未来实验室的全息投影前,眼前漂浮着数百种农业技术方案。大秦严苛的赋税徭役让农田荒废,仅凭传统耕作难以改变现状,他必须找到能快速见效的技术。指尖划过虚拟屏幕,最终定格在“简易滴灌系统”和“复合肥料配方”上。这两项技术无需精密仪器,利用大秦现有的陶土、麻绳和草木灰等材料就能实现。
他调出大秦的地理数据,结合泰山周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将滴灌系统简化为陶管渗灌。又根据当地常见植物与动物粪便成分,调整复合肥料的配比。经过三天三夜的虚拟模拟实验,终于得到了一套适合大秦实际情况的农业技术方案。
带着记录详细步骤的竹简和简易模型,墨茨再次来到石头村。村民们起初只是好奇地围观,当看到他用陶土烧制的多孔水管埋入田间,再将发酵好的草木灰与粪肥混合施用时,人群中响起阵阵窃窃私语。“这真能行?”“别是书生瞎折腾。”质疑声中,只有借给他锄头的老汉默默帮忙搬运材料。
半个月后,奇迹悄然发生。其他农田的禾苗在烈日下蔫头耷脑,而试验田里的作物却绿意盎然。墨茨指导村民用中空竹管连接山泉,将水分散引入陶管,实现了精准灌溉。当第一茬改良后的小麦成熟,产量竟比往年高出近两倍,金黄的麦穗压弯了秸秆,村民们捧着的麦粒,眼中泛起泪光。
“恩人!这是山神显灵啊!”老汉颤抖着抓住墨茨的手,声音哽咽。消息像长了翅膀般迅速传开,周边村落的百姓纷纷赶来求教。墨茨在村口搭起简易学堂,用树皮绘制图表,手把手教大家制作渗灌陶管,调配复合肥料。他将技术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陶管埋三指,竹管引水至。草木混牛粪,丰收不费力。”
随着技术的推广,墨茨开始思考更长远的布局。他通过系统联系上李世民、朱元璋和朱棣,详细询问各自势力所处的地理环境。得知李世民扎根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却缺水,便将渗灌技术改良为沟渠式自流灌溉,配合水车提升效率;针对朱元璋所在巴蜀的山地地形,设计出梯田式蓄水灌溉系统;考虑到朱棣镇守的北方边境风沙大,推荐种植耐旱的苜蓿和沙棘固土保墒。
“墨兄弟这法子,简首是天赐良方!”李世民展开绘有灌溉图的绢布,眼中满是赞叹。他立即安排李靖组织劳力开挖渠道,长孙无忌则负责调配物资。朱元璋的巴蜀营地里,徐达亲自带人试验梯田灌溉,李善长连夜计算改良后的赋税收益。朱棣更是兴奋地在沙盘上比划:“有了这些技术,边境屯田就能养活十万大军!”
三个月后,泰山脚下的村落焕然一新。整齐的渗灌陶管在田间纵横交错,新修的水渠蜿蜒如银带。百姓们自发在村口立起石碑,刻上“墨公恩泽”西个大字。每当夕阳西下,劳作归来的村民总会朝着山顶实验室的方向遥遥作揖。这份感恩之情,随着商队的脚步传向西方,“泰山墨先生”的名号渐渐在大秦境内传开,甚至有官员乔装前来窥探究竟。
墨茨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山下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