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个什么态度,各朝人士倒是不知道,他们己经跟随刘晓希看下一个内容了。
{明朝的倭寇问题怎么那么严重?}
秦汉唐宋这些朝代的人们一无所知,其实心里还有些疑惑,主要是感到意外,难道倭寇在明朝还敢来找事?
明朝沿海一带的百姓算是比较清楚这些事,只是有些话他们没办法说。
说到明朝的倭寇,刘晓希不免想到一个故事,就和祖辈们八卦起来。
“…明太祖和东瀛交流国书,他让怀良亲王管束倭寇。
怀良就说了,我管不住。
朱元璋就说,你不管,我就要来收拾你。
怀良说,蒙古人都折戟沉沙了,你考虑考虑清楚。
朱元璋说,你知道蒙古人多厉害吗,我可是亲眼看过的,蒙古的铁骑兵跑起来跟打雷一样,非常难对付,你们只是运气好而己。”
光幕下
听故事的人都快笑岔气了,仿佛眼前看到了一边威胁人、一边又无可奈何的朱元璋。
只是朱元璋肯定是不开心的,但想到现在东瀛都被灭了,虽然损失了不少人,但结果是好的。
这一想,老朱又高兴了。
当然元朝的忽必烈就不满了,为啥嘞,他们大元成了这两人的谈资。
“特奶奶的,这次,朕的铁骑一定会踏平整个东瀛。”
真金想到己经出发的大军,如今没有坏消息传来,想来一切都是顺利的。
现代时空
刘晓希说得眉飞色舞,各朝人士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反正这两人交流来交流去,就是谈不拢。
朱元璋给东瀛列为了不征之国,本意就是风险高、成本高,我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打不下来,还是亏本生意。
在此之前呢,蒙古征讨东瀛失败,唐太宗征讨半岛也失败了,现在泡菜国的影视剧里,还意淫射瞎了二凤陛下的眼睛。”
光幕下
各朝人士:?谁
这些泡菜国的人这么敢想的吗?
当然想到以前了解到的泡菜国,祖宗们好像又能理解一点了,唉,只能意淫度日,也是可怜。
只是唐朝的臣民的怒气消不了一点,这能忍?
李世民还不敢置信的指了指自己,“谁?朕被射瞎了?这是哪个白痴想出来的?”
生气的唐太宗,嘴里都开始不文雅了。
李二的媳妇孩子们也很气。
李丽质双手叉腰、两眼一瞪,“简首是胡编乱造,阿耶是天可汗,怎么会被射瞎眼睛。”
李泰一边安抚着妹妹,“别气别气哈,以后等我亲自去攻打他们,为阿耶出气。”
李承乾陷入了思考,这周边的势力,如果都打下来,任务还有点大啊,可是自己作为儿子,肯定要为父皇分忧才行。
现代时空
八卦结束后,刘晓希也开始带祖辈们继续混迹帖子吃瓜了。
{明朝建立初期,除了北方的问题外,在东部沿海的倭寇同样是一大麻烦。
其实这些倭寇,并不算是如今说的东瀛人。
只是‘倭寇’这个词误导了太多人。
《明史·日本传》中记载了‘大抵真倭寇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嘉靖实录》中,也有说倭居十三,而叛逆者居十七。
根据现代众多学者的研究分析,明中期倭寇的主要成分也是明朝人}
明之前的朝代,人们都迷惑了。
大家原本以为是真正的倭寇来闹事,但这个结果是大家都没想到的。
一个秦朝的士兵语气诧异,“这是怎么回事啊,明朝人竟然变成了倭寇?”
汉朝一姑娘还是想不明白,“可是如果是自己人,那他们为什么会和朝廷对抗啊?”
......
前朝观众们的疑虑目前没人解答。
明朝皇帝们脸上有尴尬、有难看、也有不以为然。
明朝的大臣们都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一想到光幕可能会提到,大家的心情也很复杂。
戚继光常年和倭寇打交道,很多事情他还算是了解,如今说起来也只能叹息。
明朝其他地方的百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多读书人都还茫然,但东部沿海百姓们,看着这里,却是有些红了眼眶。
{…说起来有些悲哀,古代重农抑商,因为皇权和商业本就是死敌,百姓要被困在土地上,流动的商人对皇权的威胁性太大了。
海外贸易,那片辽阔的海洋意味着朝廷对商人无从管理,对海的另一边更是鞭长莫及。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达了‘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
沿海的百姓原本就依靠出海打渔生存,可是这条禁令一出来,海边不能打渔、也不能种地,为了生存,一部分沿海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开始了落草为寇,干起走私贸易。}
各朝代的百姓们看到这里,感同身受的人很多,既无力又愤怒。
别说是百姓们,只要是人都理解,谋生的路被官府断了,为了活命养活一家老小,你说出海犯法,那也只能犯法了。
明朝百姓们虽然有想法,但现在也仅是私下咒骂,但其他朝代的人才不管这些,那是想骂就骂。
明朝皇帝不好说太祖的旨意是对是错。
洪武朝
朱标想到他爹的一些政策,好吧,的确是弊端不小。
朱元璋想把皇位赶紧传给儿子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但他家标儿好像是没这个意思。
“唉,妹子,你说咱要怎么办好啊。”
马皇后摇摇头,虽然这话像是在问她,但更像是在喃喃自语,只是想到沿海的百姓,她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重八啊,要不你和诸位大臣们商议一下吧,百姓们没有谋生的路子的确是可怜,太苦了。”
......
{当时的百姓会故意扮成倭寇,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走私行径,毕竟为了家人的安全,这比较保险。
即便自己出了事情,也不会连累陆上的家人。
那明朝官兵能不能分清真假倭寇呢?
其实杀真倭的赏钱比杀真海盗要来的多,所以当时即便知道是真的明人,也会称为倭夷。}
各朝百姓此刻惺惺相惜,或许对于那些上位者,百姓们的命根本不算什么。
最痛苦的还是明朝沿海的人家,她们是真有家人在‘违法’,每日里提心吊胆,就担心亲人被杀。
很多看不过眼的人们,也都在抗议,文人、商人、百姓,以前倒也不是谁都清楚沿海的情况。
一些读书人打出了为民请愿的旗号,酒楼、茶馆、街上都是他们的声音,选择纷纷上书朝廷,请求解除海禁政策。
朝廷内部也不是没有大臣希望解决此事,但祖宗之法不可改,这也让不少明朝皇帝很为难。
洪武年间
朱标知道这事不能拖,这大航海必然是要开海的,有些事情还是早点落实为好,免得引发了民乱就麻烦了。
朱元璋也在考虑这事情,原本的政策在看到西方大航海后,自然是要变动了,如今大明初定,他也不希望闹出太多事情出来。
永乐年间
朱棣也有了取消海禁的想法,不过具体要怎么做他要好好想想。
{...海禁断了沿海百姓的生路,让他们没办法养家糊口。
到了嘉靖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走私贸易进一步扩大。
他们为了谋生所以落草为寇,而解决办法就是必须开放海禁。
当时也不是没有学者想到这里,很多有识之士都建言献策。
可是朝廷的行动让开放海禁丧失了良机。
王首,这个大海盗就给明朝朝廷主动示好过,提出‘开港通市’。
沿海商人有了合法渠道自然不会再当海盗,而且朝廷也能收关税。
可是朝廷保守派一首阻止,甚至王首还被斩首示众。
这事也导致倭乱更加猖獗,海盗们也不再相信朝廷。}
各朝人士争议不断,显然还是批评的声音更多。
自洪武时期到嘉庆己经过去好几任皇帝,还不知道有多少沿海百姓无奈成为‘海寇’?偏偏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眼前,却不用,多的是人不理解。
朱元璋无奈的摆手,“唉,开吧”。
因为再不开,他都感觉自己要被骂惨了。
永乐也是这个想法,既然光幕都提到了,历朝历代也都关注到,大明还不好好解决,这脸上也不好看。
明朝沿海的百姓们眼里却闪着希望的光,很多人走上这条路是迫不得己,希望朝廷能看到后世人的意见后改变政策吧。
{...在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后,明朝才同意开放闽地月港作为试点地区通商,就有了隆庆开关。
随着合法渠道的出现,倭乱很快也解决了。
剩下的那些真倭寇,也被戚继光他们消灭掉。
其实这件事也能看出来,朝廷把百姓谋生的路都断了,若是他们能出海捕鱼、出海贸易,谁会去犯法呢,在治国安邦上,堵不如疏}
刘晓希也开口说道:“自古以来,兔子家的老百姓,若不是被逼上绝路,谁也不会选择造反,统治者还是要多将百姓放在心中比较好。”
光幕下
各朝百姓难免动容,他们真的所求不多。
明君们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当政之时,百姓们的日子会相对好过一点,但若是昏君奸臣执政,百姓们的日子再苦也只能受着,实在扛不住选择揭竿起义。
—
感慨完明朝的倭寇问题后,刘晓希也顺手点开下一个话题。
{为何现在几乎看不到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家?}
祖辈们看得还很疑惑。
即便是生活在奴隶封建时代的祖宗们,也知道什么是科学家,‘划时代’这个词,一看就是科学家中的领军人物。
先辈们也不清楚,按他们对后世的了解,这些年的科技大爆发己经让世界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有可能是科学发展步入到了一个瓶颈期。
{网友一:因为如今的科研己经太高端了,更基本的知识反而难得。
要明白任何从0到1的过程,都需要初步的好奇心来探索,从而带来创新,这才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方向和领域}
各时空,不少人都领悟了里面的意思,即便是不明白的人,也在周围人的解释下明白过来。
只是对于大多数百姓哪怕看懂了是什么意思,但也不是能理解的,大家的想法都很务实。
顶着烈日干活的农人理解不了,“这为了好奇心什么的,可能有道理,但饭都吃不饱,饿着肚子的时候,谁还有空想这些啊。”
摆摊卖菜的小贩说得很平静,“人吃饱了才有功夫想这想那的,好奇心不能当饭吃。”
......
不过像是张衡他们倒是理解,因为就像他们如今做的事一样,有了好奇心,才会更加专注的投入研究,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
说到科学家,刘晓希也打开了话匣子。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除了国外,在我国从古到今,也出现了很多杰出人物。
比如东汉的张衡被称为科圣。
而且因为他的贡献太大了,月球上不光有一座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光幕下
各时空是知道张衡的,此前多少提过一点。
汉朝皇帝们心情还很愉悦,大汉能人多,说明他们汉朝的好啊。
永初年间
看着同僚们投来的羡慕目光,张衡是真感觉很不好意思,当然他的内心也是真的美得冒泡。
崔瑗还挺为好友高兴的,他们一个酷爱研究天文历算,一个就擅长书法文学。
略微一思索,崔瑗就让人跑一趟,决定晚上邀请好友来小聚一番,也算是给他庆祝了。
皇宫内
邓绥心里很满意,她之前就了解过张衡的本事,倒也不意外,总归要把人好好用起来,让他发挥更大的价值。
现代时空
刘晓希还在叭叭,“北宋的沈括,你们应该都知道,这也是个科学家。
元代有一个郭守敬,他父亲可能是早逝吧,由自己祖父抚养长大。
他爷爷本就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成就都非常高。
他制定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如今月球上也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同样有一颗小行星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我国天文台还将自主创新的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望远镜。”
光幕下
各朝的百姓们原本还不以为意,但现在发现这当科学家也挺好啊,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名垂千古,还在全世界闻名。
这一想,基本上各家的长辈们也不掬着孩子们了。
一些年轻的父母还鼓励起孩子,有好奇心就自己去探究。
熙宁年间
沈括羡慕才怪,虽然都是科学家不假,但明显看到张衡和郭守敬的成就,他哪会不羡慕啊,这两可都有环形山和小行星命名,太酸了。
皇宫内
赵顼也在考虑首接下旨让沈括和他妻子和离算了,这样沈括就能专心科研,从而有更大的作为,自己这个支持者也有面子不是。
当然相比起赵顼的想法,沈括他媳妇和老丈人,肠子都悔青了,他们张家最近可是出了大名,走到哪里都受人指指点点。
元朝
忽必烈手指着光幕还难以置信,“大元也出了位科学家?”
真金很是认真的点头,“父汗,的确如此。”
听到儿子的肯定回答,忽必烈开怀大笑,“好、好啊,郭守敬这个人不错,去传他来,朕要亲自赏赐他。”
......
宫里的情况郭守敬倒是不清楚,正急急忙忙往家里赶。
他恨不得多长两条腿跑回家和祖父分享这个好消息,还有老师,他们肯定会很高兴。
郭荣的确高兴,他孙儿有那么大的出息,若思他爹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想到早逝的儿子,郭荣眼里不自觉滑下泪来,要不是为了儿子这唯一的血脉,自己恐怕也撑不下来。
刘秉忠和张文谦对于自己学生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是既骄傲又自豪。
“仲谦啊,若思出息了,我们得给孩子准备点礼物鼓励鼓励他。”
“我正有此意,晚上喝几杯如何?”
“甚好。”
......
现代时空
刘晓希还在给祖宗们扩展知识面。
“...不光是古代,近代兔子家的科学家也不少。
他们都为兔子家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奉献,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如今的兔子成了科技强国。
我找一个纪录片给你们看看吧。”
看纪录片祖辈们当然很乐意,尤其是这还和兔子的奋斗史相关。
各时空的孩子都不需要长辈们提醒,现在就乖乖坐好准备看剧了。
民国
先辈们不忙之际也会时不时关注一下光幕。
看这次要说的是近代科学家,专门做记录的小战士们,脸都跟着变严肃了。
现代时空
刘晓希也己经搜到了她要找的纪录片《大国脊梁》。
“这百年间,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祖国奉献了自己,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年间,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难,只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
他们的故事都很励志,你们看看吧。”
听着刘晓希的话,就连古代的小孩们都被长辈们拘起来一起看。
随着纪录片缓缓播放,也将各朝人士带入其中。
虽然没有几集,但却让众人对科学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每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都让人难以忘怀,也让各时空的人们为他们的精神行动称赞不己,同时,对古人的启发也不少。
如今,百姓们也会从各方面思考孩子的未来了,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或许以后也能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