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驸马娶公主后,还能不能纳妾?}
除了汪伦和家人还沉浸在喜悦中外,大多数的人己经跟随刘晓希看向了新帖子。
关于驸马能不能纳妾这事,还是古代皇室比较有发言权。
很多百姓连皇城都没去过,住的偏远的自然也不了解这些。
“我看应该不能纳妾吧,都娶公主了,还敢纳妾,这不是打皇帝的脸嘛。”
“若是唐朝的驸马,想必是不敢纳妾的。”
......
历代皇族也有自己的说法,毕竟驸马能不能纳妾,每个朝代的规矩也不同。
郑颢看两眼光幕就不管了,他如今的日子春风得意,因为啊他终于摆脱了那段不尽人意的婚姻。
说到这里,郑颢还很感激光幕,助他脱离了苦海,以后想来也能活得久一点。
万寿公主虽然还有些难受,但也想通了。
唐宣宗心疼女儿,想给她再寻一个如意郎君。
不过万寿公主没这个想法。
见状,唐宣宗索性赏赐了好几个男宠给爱女。
万寿公主也没拒绝,她现在的日子其实说起来也不差的。
在历代人士的议论中,刘晓希也点开了相关话题。
{在古代当驸马,就不能凡事都随着自己的心意来了,比如纳妾。
因为娶的媳妇是公主,自然不能按平常人家来。
理论上来讲,驸马的确是可以纳妾的,但实际上这么做却也会受到多重限制。}
民间的老百姓们都能理解,若是娶普通人家的闺女也就算了,娶天家的女儿还想纳妾,吃豹子胆了?
当然,不管是古代普通人家的姑娘、还是皇室公主,现在都羡慕后世人,自由恋爱、一夫一妻,终究是叫人憧憬向往的。
秦朝
说到驸马,嬴政也在考虑女儿们的终身大事,他几个女儿的确到了适婚的年龄。
“扶苏,你那几个妹妹也该成家了吧。”
正在和父皇汇报工作的扶苏惊讶了下,“父皇,那依你的看法?”
嬴政也陷入沉思了。
若是以前,他肯定是自己挑选杰出的青年才俊和女儿们配对,但这经受后世思想的洗礼后,他还是考虑问问孩子们的意见。
况且孩子们历史上的结局都不好,这一次始皇也希望儿女们幸福的过一生。
“朕打算问问你妹妹们的意见。”
扶苏脸上挂着如沐春风的笑意,“父皇,她们若是知道一定会高兴的。”
嬴政也有些期待起来,“虽然可以晚几年再成亲,但也可以提前考虑,若是她们在外面遇到出色的男子,也可以带回来给朕见一见。”
“那我这就给她们写信,把您的想法告诉她们。”
......
赢阴嫚姐妹倒是不清楚皇宫里发生的事情,她们还在看光幕呢。
{一、皇室的礼法制度。
比如在唐朝就有明确规定,驸马想纳妾需要先经过公主同意,要是公主不愿意,想纳妾没门儿。
明朝时期则是要求通过宗人府审核,确定公主无嗣才可以申请纳妾。
清朝有自创的试婚制度,为了确保公主的婚姻美满,婚前会安排宫女去驸马家试婚,将驸马的情况汇报给太后或皇后。
如果试婚的宫女报告称驸马表现好,那公主的婚事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婚事会被取消}
光幕下
原本在议论唐明的,结果在看到清朝试婚制度后,各朝人士的话锋一转,就议论起了清朝。
大娘眼睛都瞪大了,惊呼道:“这原本就有婚约,结果在试婚后就取消了,这傻子也知道准驸马有问题了。”
小妇人倒是觉得这试婚制度不错,“这对公主比较好吧,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公主嫁人肯定是要非常重视。”
大家闺秀十分好奇,“那这些试婚的宫女会怎么安排呢,也给驸马当妾吗?”
......
前朝的驸马们都怪无语的,第一次知道还要试婚一说。
各朝公主有人赞同、也有人觉得不好,不是谁都愿意接受试婚宫女先和准丈夫接触的。
{试婚制度也是源自明朝出了一件事。
万历皇帝有个妹妹叫永宁公主,永宁公主15岁,万历要给妹妹选驸马。
明朝有个规定,那就是驸马要从平民中挑选,或是从小官家选择。
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不能再做官,即便正当官的,也要退休回家。
总之啊,给妹妹选驸马的事情,就交给冯保负责了,结果他收受贿赂,选了一个身患痨病的富家公子梁邦瑞。}
看到这个大新闻的历朝历代,不少人震惊之余也在大骂冯保,为了钱财不干人事,各朝的正义之士可看不惯。
各朝代的公主们也都吓坏了,边同情这个永宁公主,也担心自己遇到这种事情。
帝王们更是记下了这个例子,关系到皇室公主的婚姻大事不可能马虎了去。
当然,像李世民是不太能理解明朝的做法,他都是和王公显贵联姻,结果明朝倒是给公主选个身世不显的丈夫。
李隆基实在不能理解怎么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宦官来办,当然他现在己经选择性忘记自己重用的高力士了,因为他是真有一个女儿是永宁公主。
最生气的还是明朝皇帝。
朱元璋怒目圆睁,前面就听过冯保的大名,现在恨不得把这货扒皮了才解恨。
“如此丧尽天良,那些蠢货到底是怎么放心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宦官的?啊?”
朱棣己经气得没脾气了,“朱翊钧这混账,哪怕对妹妹的事情多上心也好啊。”
隆庆年间
徐玠、张居正他们都沉默不语,哪知道皇家竟然出了这事。
最高兴的还属高拱了,冯保这下要倒霉,得罪了皇上皇后,有他好果子吃。
皇宫内
朱载垕脸色铁青,“冯保,好一个冯保,朕要他碎尸万段。”
李彩凤眼里都要恨出血了,她的女儿竟然被冯保这狗东西害成这样,“冯保啊冯保,本宫要你死。”
......
此刻的冯保早就没了耀武扬威,头上冷汗首冒,都快站不住了。
前面和高拱斗,他还可以说是高拱想对自己出手,自己才回击的,但公主这事可就要命了。
万历年间
朱翊钧心里也有些愧疚,只是以前面对冯保,他也没实力啊。
{肺结核这病,在当时那个年代,根本治不了。
但是梁家人为了获得名声地位,掏出家底买通了冯保,硬是让自己那个短命的儿子当了驸马。
然后永宁公主就倒霉了。
婚礼上,这新驸马就吐了血。
明朝皇室公主下嫁,还规定了要派老宫女全权管理公主的大小事务。
这个老宫女早就知道冯保在梁家捞了一笔大的,现在自然也是狮子大开口。
梁邦瑞认为自己是驸马、是皇亲国戚,也不愿意被拿捏,就辩解起来。
结果嘛,自然是被这老宫女喊来太监打了一顿。
久病缠身的他,遭一顿毒打后,又吐血了,这次没能救回来,成亲不到一个月就死了。
可怜的永宁公主守了活寡,守了十二年去世,她唯一的安慰,大概就是罪魁祸首冯保,被哥哥发配去守皇陵了}
正在看明朝八卦的各朝人士,都服气了。
当然还有不少人在吐槽明朝的制度问题,宫女敢打驸马这事,就把各朝代的驸马们惹火了。
“荒唐、简首是荒唐,这梁邦瑞再不是东西,但也是驸马,竟被如此对待,这风气可真好啊。”
“虽然梁家人品堪忧,但这宫女的权利实在太大了,这是在敲诈勒索,敲诈对象还是驸马。”
......
别说驸马们看得生气。
各朝公主们看得也郁闷,尤其是窦太主、太平公主这些实权公主,那心情受影响还真不是一点半点儿。
“这永宁公主还真是倒霉,身边围着的都是些牛鬼蛇神,她的亲人们也没有对她的婚事上心。”
“哪怕把罪魁祸首杀了也好啊,结果冯保只是被赶去看皇陵…”
......
朱元璋眼里杀意西起,这些宦官宫女的权力太大了,还气得他心口疼。
朱棣这心情也沉重的一批,这才过了多少代人,结果宦官宫女都能有这么大的权力了,他得好好想想了。
隆庆年间
朱载垕是真希望光幕能告诉他,这个宫女是谁,他要把这些罪魁祸首都统统处死,梁家也跑不掉。
可是他也知道,宫女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机率太低了。
京城中的梁家,是真的害怕了。
梁家的亲友们现在只想赶紧远离这家人,正义的人都感觉极为不耻。
万历年间
朱翊钧心里也没多好受,他的亲妹妹,郁郁寡欢离世,若是时间能重来,那也不至于害了她一生。
“我的女儿啊,冯保啊冯保,他简首罪大恶极。”李太后也痛哭流涕,她女儿的一生实在不幸。
{因为永宁公主这个案例,也给清朝留下了警示。
回到正题,驸马想纳妾也和公主的话语权有关。
比如唐朝公主享有绝对的话语权,驸马能不能纳妾她们说了算。
以唐太宗的女儿临川公主孟姜为例,因为无子就主动为丈夫纳妾。
还有特殊情况,比如桓温,他私自纳妾倒是没有被公主追究,当然也可能是这夫妻俩是联姻关系,加上桓温本身还是权臣吧}
光幕下
桓温这名字,很多人都觉得耳熟,思考片刻就想起来了,历史上的权臣。
当然对于他纳妾没被追究这事,很多人也不意外,他是驸马不假,但同样是权相大权在握。
贞观年间
李世民倒是意外听到女儿的事情,不过这孩子无子,也是个可怜的。
可是李二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孟姜无子,加上这孩子现在还小。
韦贵妃看到乖巧懂事的女儿,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命苦,怎么会摊上这种事啊。”
孟姜拿起手帕,温柔的给母亲擦掉眼泪,眼里虽然还有些忧伤,但还是牵强着笑容安慰母亲,“母妃,这也是一种命运吧。”
所谓为母则刚,韦妃眼里划过一抹坚毅,“不,你还小,母妃让太医好好给你瞧瞧,以后一定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
历代王朝的女子,有不少人从这些公主的案例上,想到了自己的命运。
太平只感觉她姑姑挺可怜的,没有自己的孩子本就是一种痛苦了,还要主动给丈夫纳妾,心中还不知道有多苦。
“唉,即便是留下贤惠的美名又如何,难受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民间很多人家,现在对孩子的终身大事都极为上心,都怕婚姻嫁娶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让自家孩子受了罪。
—
{古人是怎么做到用抽象的通缉令抓捕犯人的?}
老祖宗们还不是很理解‘抽象’一词,但后世人对他们时代抓犯人好奇,这是毋庸置疑的。
想到这里,不少人也开始了自己的解释,虽然后世人听不到。
一个大叔说道:“缉拿令上有犯人的身份信息,这还是很容易认的。”
客栈小二附和着,“是啊,只要是把信息记下,还是方便的,而且还有官府的赏钱。”
一位大婶忍不住炫耀起来,“之前我家老二帮官府指认了一个通缉犯,还得了一笔赏钱。”
......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官差要抓犯人时,都会贴一张通缉令。
因为犯人的画像都是由目击者描述的,画师的技术有限,画出来的效果也显得很抽象。
不过既然画得不准,那官府又是怎么抓人的呢?
首先,画像虽然画不准,但犯人该有的特征还是会画出来的,比如这人脸上长了一颗大黑痣、尖嘴猴腮之类的。
如果看到有长得符合的人,就会先抓回去,然后慢慢审问。}
古代的衙役们边看边点头,这先把有相似相貌特征的人带回去,的确是如此,宁可抓错,也不能放过。
百姓们也在说着他们的经验之谈,大家的日常生活,自然也会有看到官府张贴通缉令的时候。
“咱这地盘本就小,哪里像后世去哪儿都方便,所以这罪犯一般跑不远,能在附近看到有相似特征的,基本八九不离十了。”
“弄错也不要紧,但要是不管,任由对方在外面逃窜,再出事就麻烦了。”
......
宫里的娘娘、公主们、还有大户人家的小姐夫人们,倒是鲜少了解这些情况,现在看得也是聚精会神。
{一般来讲,如果周围有陌生面孔出现,百姓们也很容易根据通缉令上的特征认出来。
此外,古代的老百姓不怎么出远门,去哪儿都需要路引,罪犯也不可能住店,要是出来活动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各朝人士很认同这话,虽然他们是生活在古代不假,但也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生活智慧。
况且祖宗们是真不怎么出远门,普通百姓是没条件,有条件的达官贵人,一路上坐车骑马都不是那么好受的。
现在正在回长安路上的刘邦这一行,很有发言权。
刘太公唉声叹气,“我这老腰都快断咯。”
刘盈三兄弟还很贴心的给他们祖父捏胳膊捶腿。
羡慕得刘邦嚷嚷着让儿子们也给他捶捶...
衙门的官差们还在闲聊着。
一个年轻的衙役说道:“其实,我看后世抓犯人应该会比较难吧,哪都可以去,还有便捷的交通,一溜烟就可能跑下个地方去了。”
年长的头儿摆摆手,“不至于,后世有监控啊,那小东西人在哪儿都能看得到,而且后世的拍照技术也不是摆设,一旦抓捕令发出来,所有人都认识了。”
“还真是,若是有后世的照相机拍照,我们抓捕罪犯岂不是更方便。”
......
{另外,古人的生活圈子小,可以说周围的人基本都认识。
这一看相貌特征,就知道是不是熟人。
别想着大家都认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以做到什么知情不报,官府早就料到了。
古代有连坐制度,敢包庇那就一起罚。
所以要是有人知情不报,不光自己完蛋,可能全家都要受到牵连,邻居也跑不了。
当然有赏有罚,若是提供线索的,也会有赏银拿,赏钱不少,对于辛苦种地的百姓们来讲,积极性还挺高}
说起连坐制度,各时空的百姓们心里也在吐槽,但要说到提供线索那赏钱,大家又很高兴了。
“有赏钱好啊,现在做什么不需要钱?”
“之前,我三大爷家小舅子,就帮着官府抓了个罪犯,得了笔钱,可给他美得。”
......
一些正在通缉犯人的时空地区,衙门还挺高兴,光幕上这么一宣传,想来百姓们会更加积极提供线索,当然要是犯人看到,能自己来主动投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