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风境秘谷的夜色宛如泼墨,山峦叠嶂间的明月如同一轮宝镜,照亮着清冷的小院。浣碧与林苏躺在床上,虽已疲惫,但心中激动难抑,回想起白日的种种,脑海中浮现出那位谪仙般的医圣身影,久久难以入眠。
林苏翻来覆去,眼睛微微发亮,仿佛看着天花板,喃喃自语道:“浣碧,以后我们就真的要成为医圣的弟子了,真的可以每日随他学艺。这不是真的吧?”她转头看向浣碧,脸上带着几分憧憬与欢喜,似乎生怕是梦境一般。
浣碧半阖的眼眸微微睁开,看着林苏这副迫不及待的模样,微笑着轻声说道:“是啊,我们竟然成了玄冥医圣的弟子。想到以后能随他研习医术,这一路的辛苦也总算值得了。”
林苏激动地坐起身,压低了声音,但难掩兴奋:“浣碧,你还记得医圣吗?他那日出现在试炼台上的身影,如谪仙一般,那一身洁白衣衫,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我实在难以想象,他平日里是什么模样。”
浣碧忍不住轻轻一笑,看着林苏那双带着憧憬的眸子,轻声道:“林苏,夜深了,明日还要早起修习,还是早点休息吧。”
林苏不以为意,继续说道:“浣碧,我实在是太好奇了!医圣不仅医术绝伦,他的气质也是出尘清冷。你说,这样的男子,会不会也有喜欢的女子呢?”
浣碧本要入睡,听到这句话,忍不住睁开眼睛,坐起身子,略显无奈地看着林苏:“林苏,你觉得像他那般宛若谪仙的人,会在意世俗的儿女情长吗?这样的男子,若不是胸怀天下,便是心系医道,怎会轻易为凡尘女子动心?”
林苏怔了怔,仔细一想,微微点头:“你说得倒也是。像医圣那般的高人,恐怕心中只有医术,天下生灵才是他的在意之人吧。可是……若他对女子无动于衷,岂不显得他太过孤寂了?”
浣碧听罢,淡淡一笑,目光中带着几分恬静:“孤寂或许也是一种境界,医圣之心超脱俗世,若是心有牵挂,未免会影响医道精进。或许正因他无欲无求,才有如今的卓绝医术吧。”
林苏微微叹息,低声道:“说得也是……可我还是好奇,他平日里除了医术外,还会做些什么呢?他是否也会静坐抚琴、观星赏月,亦或只是端坐书案前,手捧医书,始终不曾歇息?”
浣碧柔和地望着她,安抚道:“你当真如此好奇?我听闻医圣性情清冷,不喜与人多言,甚至弟子也不敢贸然打扰。等我们真心求学之时,或许会慢慢知晓他的真性情吧。”
林苏闻言,若有所思,轻轻叹息道:“或许吧……只是,如此冰冷的清风,究竟会不会对人间女子有一丝情感?”
浣碧轻轻摇了摇头,微笑着答道:“这世间的情感,岂是人人皆可拥有的?也许医圣心中真正追寻的是医道的极致,情感不过是多余之事。”
林苏静静地听着,心中却暗暗觉得不甘,低声喃喃道:“他虽如谪仙,但仍是血肉之躯……若真能了解他的内心,或许我们才会明白,所谓谪仙之人是否也会心动。”
此时的夜色愈发清冷,四周静谧,只有微微的风声在耳畔回响。浣碧微微合上眼睛,低声说道:“医道之人,最是需要专注,心无旁骛。林苏,若我们有幸追随在医圣身旁,或许要放下自已的儿女情长,方能专心修习医术。”
林苏点点头,但眼中依然带着丝丝憧憬,轻声说道:“浣碧,你说得对,若是我能如医圣那般清冷专注,或许也能有所成就。只是,心中总有几分期待,期待那位谪仙般的男子,会有一点凡人的柔情。”
浣碧轻轻一笑,和她轻声道别,夜幕笼罩下,两人渐渐安睡,心中各怀着对未来的期许。
这一夜,风境秘谷中,月华如水,浸润着这片清冷的山谷,正如林苏那颗因向往医圣而微微激荡的心。
东方既白,晨曦初露,风境秘谷的薄雾尚未散去,山林间清新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清晨的寒意让众学员精神抖擞,纷纷整装待发,朝着医玄殿缓步前行。
浣碧与林苏早早便收拾妥当,手中持着新裁的竹纸与乌木笔,互相打量了一眼,脸上尽是兴奋与期待。
林苏低声笑道:“今日便是正式开学,浮光长老和浮云长老的教诲不容有误,听闻浮光长老曾走遍四海八荒,所知医理更是博大精深。” 浣碧微微一笑,目光中带着一丝坚定:“此番入谷,能得长老们亲授医道,实乃我等之幸。若有不解之处,定当及时记下,切不可疏忽。”
两人正相互勉励,忽见其他几位学员也逐渐聚集而来,面带恭敬神色,不约而同朝医玄殿行去。溪美与莲芝在殿门前见到浣碧和林苏,微微颔首打招呼:“早啊,浣碧,林苏。今日我们可要认真聆听,莫要辜负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浣碧微微一礼,浅笑道:“浮光长老与浮云长老授课,自然是一字千金,不可不谨慎。我等应当珍惜这份学识,悉心聆听。”
殿内烟雾袅袅,香炉中飘出缕缕药香,四周安静祥和,仿佛天地间的一切嘈杂都被隔绝。浮光长老身着玄衣,神色肃然地端坐于殿上,目光如炬,俯瞰众人。浮云长老则面色平和,安坐一旁,目中带笑,却透出几分深不可测的沉稳。
众人行礼毕,浮光长老轻抬手,示意众人坐下。只听他缓缓开口,声音浑厚,带着一丝清冷的气息:“诸位今日聚于此处,正是缘起医道。医道之学,非一朝一夕所能通晓,尔等须谦谨之心,潜心研习。吾医玄殿所传非市井之医术,而是上承天地之道,世人谓之‘玄医’,亦称‘道医’。尔等明白此意否?”
林苏悄悄与浣碧交换了个眼神,二人不敢怠慢,齐声应道:“弟子谨记长老教诲。” 浮光长老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医之本在心,药之效在理。凡医道者,先须以仁为本,心怀苍生,方能得其真谛。若尔等心怀偏私,不以济世为怀,即便通晓千草百药,亦不过行尸走肉罢了。”
他的话语沉稳如山,似石中泉涌,直达心底。众人纷纷点头,目光愈加恭敬。浮光长老稍稍一顿,继续道:“今日吾将先讲基本之医理与药草之功。此乃医道之基,万不可轻视。”
说罢,长老取出一卷药草图册,缓缓铺展开来。图册之上绘满各色奇珍异草,墨色沉淀,笔法精妙,栩栩如生。浮光长老指向其中一株,沉声说道:“此草名曰‘清风草’,乃生于高山之巅,四时不败,常见之性清凉,可解热去湿,亦能消肿止痛,若用于合药,须与‘温石草’调配,方能相互中和,药效更佳。”
众人纷纷凝神细听,林苏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图册上的清风草,笔下飞快记下浮光长老的讲解。溪美低声喃喃:“清风草……原来它竟有此等功效,还须搭配温石草,才可将其功效完全发挥。”
浮光长老接着讲解了几株常见草药的功效与禁忌。讲至“玉泉根”时,他停顿了一下,神情略显严肃:“此草名为‘玉泉根’,乃深山所生,根茎纯白如玉,有极强的解毒之效,然因其性寒极易伤体,故不可轻易入药。使用时需慎之又慎,稍有不慎便会令病患寒毒入骨,非但无法治病,反而损人性命。”
众人闻言,不禁屏息凝神。林苏忍不住问道:“长老,若真需用此草解毒,是否有应对之法?” 浮光长老微微一笑,答道:“自然有之。若用玉泉根,须配以红莲子相调,红莲子性温,以此中和其寒性,方可无虞。若遇更为严重的寒毒,还可加‘焰焚草’以加温,此为后话,尔等暂且知晓。”
林苏若有所悟地点头,又急急将笔记添上几笔。此时,浮云长老开口了,声音温和却带着洞彻一切的神采:“方才浮光长老所讲,皆为医道根本。而医者,不仅需懂药理,更需知晓人体脉络。今日吾便传你等‘玄脉经’之要义。” 众人听闻“玄脉经”三字,神色愈加专注。
浮云长老缓缓拿出一本古籍,封面泛着岁月的微光。他轻声念道:“人有百脉,如江海川流,脉通气行,脉阻气滞,医者需从脉象入手,判其病理,故学医之人当勤于修习脉经,习得脉象之法,方能窥探生死之秘。”
他举起手指轻轻点在脉图上,声音平静而庄重:“人脉有三关,寸、关、尺,脉象有浮沉迟速,强弱虚实,须结合体内阴阳五行,方能判其真伪。若病在肺,则脉象必浮;若病在肾,则脉象多沉。此为浅谈之法,尔等尚需勤加练习,方能掌握其奥义。”
话音方落,林青岩不禁问道:“长老,那如何判断此脉之真伪?若遇虚实不明之脉,该当如何应对?” 浮云长老微微颔首,欣慰道:“好问题。虚实之脉,须从其力度轻重,气息长短入手。若脉浮而轻为虚,若沉而重则为实。若遇不明之脉,切勿轻下定论,先以温补之药探之,若病患有反应,再斟酌用药。” 溪美低声惊叹:“长老所言竟如此细微,方知学医之道如此精深,令人心生敬仰。”
浮光长老与浮云长老皆微微一笑,目光中带着鼓励:“尔等既入此道,便当以专注与虔诚为基。医道之学,需潜心钻研,数十载如一日,方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