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的赏花宴结束了,沈清宁带着疲惫,也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宅邸。这场社交之行,远不止于应对刁难和结交朋友,更是她系统性地观察和收集京城信息的重要机会。
回到熟悉的书房,沈清宁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取出纸笔,开始整理和分析她在宴会上听到、看到、感知到的一切。她将自己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了所有进入感官的信息,现在需要将它们拧干,提炼出有用的部分。
她记录了各府夫人小姐的言谈举止,分析她们背后家族的地位和关系网。谁与谁亲近,谁与谁疏远,谁在议论什么敏感话题,谁对某个名字表现出讳莫如深的态度。这些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便是京城权力格局和人情冷暖的缩影。
她特别留意了那些不经意间透露出的关于朝堂和商业的信息。比如,有夫人在谈论夫君因某个政见与同僚发生争执;有小姐抱怨自家生意不如往年;有嬷嬷提及自家老爷对某个新政感到担忧。这些都指向了朝堂上的党争苗头、经济领域的变动。
还有,关于“锦绣商行”的提及。虽然没有人当着她的面首接议论,但在几个小圈子的交谈中,她都隐约听到了这个名字,语气中带着敬畏、羡慕或警惕。有人说他们行事霸道,有人说他们富可敌国,有人说他们与朝中某位大人关系密切。这再次印证了锦绣商行在京城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其背景的复杂性。
沈清宁将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形成了一份初步的“京城风向报告”。她意识到,要在这个城市立足,不仅要了解那些摆在明面上的规则,更要洞察隐藏在水面下的暗流。
“赵伯,”沈清宁将整理好的信息交给赵伯,并补充了一些她在宴会上不方便详细记录的细节,“这些是我在周府宴会上收集到的一些信息。有些是关于朝堂的,有些是关于生意的,有些是关于各府关系的。您看看,有没有什么能与您通过方秀才、孙瘸子他们那里打听到的信息相互印证?”
她知道,赵伯的民间信息网络与她这次在贵妇圈收集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层面,但结合起来看,或许能描绘出更全面的京城图景。官面上的风声、市井里的传闻、闺阁中的八卦,三者结合,才能更接近真相。
“另外,”沈清宁继续吩咐,“请您嘱咐方秀才和孙瘸子,今后打探信息时,除了我之前说的,还要特别留意与这些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消息。特别是锦绣商行,以及任何涉及城东异常情况的传闻。”
她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网络。赵伯的民间渠道,梅香和紫苏作为贴身丫鬟可能接触到的信息(比如与外院仆人交流,或者偶然听到的主仆对话),再加上她自己通过社交和观察获取的信息,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京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棋局,棋子众多,规则复杂。沈清宁知道,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才能看清棋盘上的局面,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下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关键一子。这场信息收集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