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元本位制的建立,如同为大齐帝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经济霸权牢不可破。财富与资源源源不断地汇聚,为楚云更高层次的宏图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深知,物质的富足并非强国之根本,思想的解放与知识的普及,才是文明永续发展的命脉。
在京城,原国子监的旧址上,一座巍峨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其牌匾上赫然书写着“大齐科学研究院”六个大字。这里汇聚了大齐乃至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工匠和学者,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西书五经,而是被楚云鼓励,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甚至是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沈博士,此地便是你未来施展抱负之所。本王只望一点,在此研究院中,唯真理是从,唯实践为证,不拘泥于旧制,不畏惧新知。”楚云在研究院落成之日,对沈博士和一众研究员谆谆教诲。
沈博士激动得胡须颤抖:“王爷高瞻远瞩,我等定当竭尽所能,为大齐开创科学之先河!”
与此同时,楚云将教育改革推向了更深层次。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无论贫富贵贱,所有适龄孩童都必须入学。大齐官府拨出巨资,兴建学堂,培训师资,编写统一的新式教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常识、地理知识和数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活字印刷术在楚云的指导下得到了极大改进。新型的铅活字取代了笨重的泥活字,印刷速度和质量呈几何级数提升。书籍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而是以极低的成本,如同潮水般涌向民间。
《大齐日报》每日发行数百万份,不仅报道国内外大事,更刊载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新思想的探讨。京城的书肆、茶馆、酒楼,随处可见人们手捧报纸,或高声朗读,或热烈争辩。
新思想的火花在民间迅速蔓延。一批受过新学教育的年轻学子和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的纲常、社会结构甚至皇权本身进行思辨。
“天地万物,皆有其理,非人可随意定义!”
“百姓有权知晓天下事,亦有权参与天下之议!”
“女子亦有受教之权,亦可入仕为官,为大齐效力!”
这些在传统士大夫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却在大齐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一些守旧的文人开始撰文抨击,认为新思潮会动摇国本、乱了纲常。一场关于“新旧之争”的舆论战在朝堂和民间轰轰烈烈地展开。
林溪,作为楚云一手提拔的舆论引导者,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她主持《大齐日报》的“思辨版块”,邀请新旧两派的代表进行辩论,确保了思想交锋的有序进行,同时,她也巧妙地通过撰文和社论,引导民众向着楚云所倡导的理性、科学、开放的方向思考。
面对争议,楚云并未压制,反而鼓励这种自由思辨。在一次国子监的讲学中,他亲自下场,面对数百名学子和数十位旧学大儒。
“诸位大儒,学问之道,贵在求真。昔日天地初开,无人知晓日月为何物,皆以神灵附会。如今,我大齐以格物致知之法,己能测算出日月星辰之轨迹,辨明风雨雷电之成因。此乃科学之功!”楚云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又用最新的科学成果进行印证。
“至于人伦纲常,亦当与时俱进。夫子有云:‘有教无类’。难道女子就不可受教?难道平民就不可学习天文地理、格物致知?墨子兼爱非攻,岂不比战乱杀伐更高尚?”他一番话语,字字珠玑,句句首指核心,驳得守旧文人哑口无言。
当楚云提出“人人皆可为圣贤,只要明理知德,便可为大齐之栋梁”时,整个国子监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学子们眼中充满了狂热,他们看到了一个超越时代、超越旧思想的伟大导师,他们坚信,跟着楚云,大齐的未来将是真正的光明盛世。
苏洛,这位神秘的医者,此刻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某种思想变革。她深入民间,以医者的身份接触底层百姓,用简单首白的故事和比喻,将楚云的“格物致知”、“全民皆学”等理念融入其中,让这些思想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她所倡导的“身心合一,探究生命本质”的理念,也为社会带来了对“人性”和“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
短短几年间,大齐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活力。无数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的作品深刻探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大齐的京城,成为了全球各地学者和思想家向往的“文化圣地”,其光辉如同西方文艺复兴一般,照亮了整个世界,将大齐推向了文明的又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