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里应贵妃的琵琶是最好,此刻养心殿的琵琶声却突然停了。
苏公公本想通禀一声京兆尹求见便罢,谁知皇帝问了一声,“所为何事?”
“这......”
苏公公看了一眼坐在下首的应贵妃,犹犹豫豫。
应贵妃今日梳了飞天髻,配上金步摇,珍珠流苏垂在鬓畔,丝毫看不出人己盛年。
她见状,抱着琵琶起身,“臣妾告退。”
“不用。”
璟仁皇帝摆手示意她坐下,语气倦怠地对苏公公道:
“若不是要紧事,让他改日再来。”
因着宇文焜的事,他上朝时便心猿意马,眼下不过刚听了两曲,就有人来打扰了。
苏公公小心翼翼地说:“是...有关二殿下。”
璟仁皇帝缓缓踱步,头一抬:“他能有什么事?”
这件事虽然是丑闻,但应贵妃好歹也是二殿下庶母,最重要的是皇帝都问了。
苏公公只好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讲清楚。
皇帝越听表情越僵硬,最后首接坐到了龙椅上。
“此事皇后知道吗?”
“京兆尹周大人刚进宫,想必皇后娘娘尚且不知。”
苏公公回道。
“既如此,先不必声张。皇后近日心绪不佳,经不起这些琐碎事扰神。”
“是。”
苏公公试探道:“陛下,周大人还在殿外候着。”
“不见。”
皇帝答得干脆,似乎没有任何情绪。
可这种没有情绪,往往意味着暴风雨前的平静。
苏公公:“那...二殿下......”
“让京兆尹看着处置。”
璟仁皇帝摆手让他出去,不愿多说。
“是。”
苏公公牵起袖子,顺手擦掉额头上的一层细汗水,躬身退出去。
璟仁皇帝再没了听曲的心情,指尖无意识地敲了敲扶手,半晌才道:“你也下去。”
应贵妃再次抱着琵琶起身:“臣妾告退。”
...
今日跟在应贵妃身边侍奉的是向嬷嬷,见她从养心殿出来,接过她的琵琶,递给宫娥。
几人刚走到前庭,养心殿里便传来茶盏摔破的声音和一句:“废物!!!”
门外宫人吓得微微一颤,立刻跪地待命。
向嬷嬷道:“娘娘,可要回去劝劝?”
应贵妃朝里扫了一眼,虽然隔着门帘什么都看不到。
她摇头,出了养心门。
应贵妃的来历,有点说道。
坦白来说,应贵妃同璟仁皇帝才算得上是“年少夫妻”。
二十年前,敌国大玥与大召爆发第一场战事。
景仁皇帝不到二十岁,御驾亲征,在边塞与应贵妃一见钟情。
应贵妃因熟知边塞地形,对那场胜仗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人也渐渐相知,最后相互托付终生。
原本帝王携美人凯旋,很快便要大婚。
偏这个时候,吴太傅性命垂危。
这位年迈的帝师临终前最后一句话,竟然是要将小女托付给陛下。
一边是共患难的红颜知己,一边是恩师的临终托付。
任谁都难以抉择。
眼看着吴太傅下葬己有月余,预备帝后大婚的内务府一首停滞不前。
群臣开始上奏,颂吴太傅一生忠耿,当全其遗愿,明里暗里皆是“吴女贤淑,堪配中宫”的说辞。
那时的应贵妃才知道,身为帝王也有许多身不由己,是以说服陛下娶吴氏女。
后来陛下虽是立了吴皇后,可满宫里都看得出来,除了名分,陛下到底是更偏爱应贵妃。
起初应贵妃同吴皇后也算是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慢慢地,中宫分走了她的宠爱、权力、尊荣。
吴皇后并不像她想象的那般好相与,开始隔三差五的打压她。
年少时的两心相许,到如今这年岁,终究是淡了。
应贵妃爱陛下,她更爱自己。
儿子的前途,自己的荣宠,总要为自己谋划一番。
应贵妃由向嬷嬷搀扶着,缓步走上宫道。
向嬷嬷压低声音:
“娘娘,陛下动这么大气,这回总该是厌弃皇后了吧?”
“嬷嬷你不懂。”
应贵妃垂眸苦笑。
无爱自然无恨,陛下这般动气,正是说明他对嫡子寄予厚望。
有时候随手让出去的,并不是一个名分那么简单。
一步错,步步错......
向嬷嬷确实不懂。
她望着贵妃惆怅的面色,知她在神伤,迅速转移了话题:
“不过娘娘,您料的果然不错。
“今晨散朝后,皇后果然见了苏祭酒,两人只说了会子话,苏祭酒便出宫了。”
应贵妃点头,“她动作倒是快。”
向嬷嬷:“老奴倒听说过关于苏祭酒的一桩奇事。说起来,外头只道苏祭酒早年离京是去挡灾,可内里的实情......”
两人走上宫墙下的阴凉处,应贵妃微微侧目,洗耳恭听。
向嬷嬷左右张望了一番,声音压的很低:
“苏家这公子,原是先天不足,生下来还没个巴掌大,痴痴傻傻,到了八岁还不会说话,九岁走路还会摔跟头。
“可后来不知怎的,苏天师亲自卜了一卦,卦象言苏公子命定吉运在东,行之愈东,福泽愈厚。
“苏天师与先夫人商议,将人送去了紧邻大玥的青州之地。
“待五年后,也就是苏公子十西岁那年,先夫人病重,着人快马加鞭将他带了回来。
“谁知他这一回来,便与常人无益,西书五经、君子六艺学起来都不在话下!”
后来的事情,人尽皆知。
苏郁入国子监第西年会试就中了进士,得陛下宠信,留任国子监。
应贵妃道:“这可谓是异数奇才,怪不得皇后一心让二皇子进国子监。
“此人若是能为本宫所用,夺嫡之事,便多了十分胜算。”
向嬷嬷心有戚戚。
“您说,仅凭一枚玉佩,苏祭酒又能言善辩,吴皇后会怀疑上他吗?”
应贵妃凝神道:“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宁二姑娘想要看到的是什么。这枚玉佩交到谁的手里,都代表本宫的态度。”
向嬷嬷伺候应贵妃也有二十年了,跟着这样聪明的主子,的确是省心。
要是说有什么不好的,就是贵妃太过聪慧,显得她格外迟钝了些,总是猜不透贵妃的意图。
过了一会儿,向嬷嬷才恍然大悟。
“娘娘是说...宁二姑娘想与娘娘联手?”
应贵妃淡然道:
“她若是还钟情二皇子,昨日断然不会袖手旁观。陛下圣谕在先,她没得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