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鸦片战争以后,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五邑地区的国际移民如开闸的洪水形成了不 可阻挡的潮流,掀起了第一次国际性移民高潮。有的村镇几乎家家有人出洋谋生,有的一家就有十几人。仅1854年在美国旧金山当年成立的宁阳会馆就接待台山籍同乡 8349人,1876年在宁阳会馆登记在册的台山人多达1.5万,从同时期有3.4万会员的合和会馆(台山、开平、恩平人所建)规模看,在旧金山的台山籍人数肯定超过2万。1877年海宴沙栏村华侨李仍回乡时一次便带了200多人到美国当铁路工人。据记载,1880年在美国的台山人己经达到12万。1858年首批台山华侨受加拿大发现金矿消息的影响从美国加州进入温哥华地区,从事采金工作.……
风雨交加,道路泥泞不堪,陈贤之乘坐的牛车艰难地行进着,却不慎陷入泥潭之中。车把式大声吆喝着牛,试图让它们发力将车拉出泥潭,而陈宜禧则在后面用力地推着车,脸上满是疲惫与汗水。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牛车缓缓地从泥潭中爬了出来,继续向前行进。
陈贤之抬头望向远方,白茫茫的大雨中,道路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前途一片渺茫,仿佛看不到尽头。他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天气渐渐转热,陈贤之扛着自己的行李,在泥泞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与他同行的还有许多打扮相似、年龄相仿的人,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梦想,前往金山寻求更好的生活。陈贤之走上前,与一个同行者搭话。
“大佬,这里离广州还有多远?”陈贤之问道,声音中透着一丝疲惫。
同行者司徒建平抬头看了看远方,回答道:“听说还有一天的路程呢。”
陈贤之连连点头,苦笑着说道:“西天的路程,我们己经完成了西分之三,那还不是很好吗?”
司徒建平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好什么呀?我都己经走了三天了,居然还有一天的路程!这还没有出广东,就己经累成这样了。去金山……听说要好几个月啊!”
陈贤之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微笑着说道:“我叫陈贤之,你们也去金山吗?”
司徒建平点了点头:“是啊。我叫司徒建平,他叫胡功武,我们是一个村儿的。”
陈贤之环顾西周,看着泥泞的道路,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是能够把这里的道路上铺上条石,让马车跑起来就好了。”
司徒建平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这是在说梦话吧?”
陈贤之却坚定地说道:“如果我有了钱,说不定就真的铺上这么一条快马道呢。”
为了缓解旅途的疲惫和压抑的气氛,陈贤之提议道:“为什么咱们不唱唱歌呢?”
胡功武苦笑着回应道:“累得都没有魂了,哪还有心思唱歌?”
陈贤之乐观地说道:“连魂都没有了,人还活什么?人也得有尊严。”
司徒建平半信半疑地问:“你唱歌真能唱出魂来?”
陈贤之毫不在意,高声唱了起来:“我若贫时亦不妨,时来顽铁也生光,瓦砾尚有翻身日,轰轰烈烈做一场!”
他的歌声在风雨中回荡,那激昂的旋律仿佛有着一种魔力,穿透了华工们的疲惫和绝望。胡功武和司徒建平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微笑,接着跟着哼唱起来。周围的华工们听到这激昂的歌声,也纷纷停下脚步,抬起头,跟着唱。
“瓦砾尚有翻身日,轰轰烈烈做一场!”华工们齐声应和。
陈贤之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大家,高声说道:“兄弟们,这一路确实苦,确实难。但我们都是要去金山追求好日子的人,这点苦算什么?等我们挣了钱,回来修路修桥,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好!”
华工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有人喊道:“对!我们去金山,就是要改变命运!”
胡功武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道:“贤之说得对!我们不能就这么被这点苦打了!”
司徒建平也跟着说:“就是!我们得有希望!”
陈贤之继续高声唱道:“我若贫时亦不妨,时来顽铁也生光,瓦砾尚有翻身日,轰轰烈烈做一场!”
华工们齐声应和:“瓦砾尚有翻身日,轰轰烈烈做一场!”
歌声越来越响亮,在泥泞的道路上空回荡,似乎连天空的乌云都被这激昂的声音驱散了一些。陈贤之转过身,继续向前走去。他扛着行李,步伐坚定有力。胡功武和司徒建平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