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的外交和朝贡,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天朝上国,西海来朝”的场面,似乎外国使臣来进贡是多么随意的事,来者不拒、贡品随便送,咱这边随手赏赐点东西,大家皆大欢喜。可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朝贡体系是帝国维系国际秩序、保障国体尊严的核心规则,规矩之多,条文之细,远超一般人认知。
一想到朝贡,脑子里都是“仪式感”,觉得就是摆个场面、走走过场。可在古代,朝贡是国体、国家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随便搞个外交场合那么简单。
朝贡制度的根子在“天朝上国”的观念。这不是自恋,而是实际的国际秩序安排。唐朝的渤海、新罗、日本,宋朝的高丽、西夏、契丹,明朝的琉球、安南、暹罗,这些国家和地区,只要纳入朝贡体系,就等于承认了中原政权的宗主地位,换取合法贸易、封号保护和政治庇护。
如果天子随便允许某国进贡或改朝贡规矩,那不是仁慈,是自毁根基。国体一乱,周边藩属马上心怀异心,朝内官员也会群起攻之。明成祖时日本使臣未按规矩行礼,立刻被逐出京师,禁止再贡十年,就是为了立威。
在古代,想入贡第一件事是先受册封。没有册封国号、官号、印信,你拿什么资格来朝贡?中原王朝要先确认你是藩属国,你的国王是天子分封下的“某国王”,你才能有资格进贡。
唐代给新罗赐“新罗王”,给渤海赐“渤海郡王”,不赐号对方就没有资格来贡。明朝册封琉球国王、安南国王、朝鲜国王,都是朝贡贸易和外交往来的基础。清朝更是连国号、国王的册封辞都定得死死的,谁敢越雷池一步,就视为反叛或非法。
如果主角随意允许某地某国入贡,还随口改国号、加封爵位,不仅是外交大忌,简首等于昭告天下自己连宗藩秩序都管不了。满朝文武、天下藩属立刻看笑话。
在帝国的朝贡制度下,藩属国什么时候来贡、来几人、贡什么,全都有明确规定,不容胡来。明朝对琉球、朝鲜、暹罗、爪哇、安南等国,都有明文规定:
琉球每两年贡一次,人数不得超过150;
朝鲜每年贡一次,人数不得超过200;
暹罗每三年贡一次,人数不得超过100;
爪哇、苏禄、占城等五年贡一次,人数不得超过50。
贡品也是定死的。比如香料、象牙、珍珠、琉璃、名木、犀角、金银器、特产土物,不能随便送奇技淫巧,否则当场驳回。贡品的多少和质量也要符合“恭敬朝贡”的标准,夸大虚浮、敷衍潦草都不行。
主角随手一句“随便贡点啥都行”“人想来多少来多少”,是对祖宗规矩的亵渎,也是给国家添乱子。
有人以为朝贡贸易是古代帝国搞钱的手段,其实恰恰相反,朝贡贸易更多是显示国威、维护秩序的工具,不以赚钱为目的。
唐代朝贡贸易重恩赐,渤海、新罗贡一些珍宝,朝廷反而厚赏丝绸、瓷器、金银器倍数于贡品。
明代更讲究厚往薄来,日本、琉球贡一批香木,赏赐的货物价值往往高达数倍。
清代延续这一传统,西域诸国来贡,所给赏赐远超贡物,主要是为了“抚边怀远”。
主角如果拿现代人那一套“互市赢利、朝贡挣钱”的思路去搞外交贸易,很快国库就被掏空,还会让藩属国把朝贡当作讹赏的工具,结果既丢国威又伤财力。
朝贡最核心的是礼仪,这不仅仅是作秀,而是政治地位、国家尊严的体现。历代帝王和礼官对朝贡礼仪都有严格规范:
使臣入境,地方官要检验贡物、清点人数、安排沿途护送;
入京前住鸿胪寺,学习朝见礼仪,练习跪拜、称臣、奉表等程序;
朝见当天,必须三跪九叩、奉表称臣,不许偷懒、敷衍;
朝见结束后,礼部按规赏赐、宴饮、遣送。
主角随口一句“免了跪拜吧,平等交流”,表面是宽厚,实则是破坏国体,丢掉宗主尊严,满朝官员不弹劾你都怪了。
朝贡制度背后盘根错节的,不只是外交问题,还有庞大的官僚利益链。朝贡路线、接待安排、贸易分润、赏赐审批,都牵扯到无数地方官员、中央衙门、边防驻军、藩属使臣之间的利益。
朝贡队伍一路从边疆到京城,各级官员都要出力,按规矩接待、护送、检点。赏赐、贸易、进贡细节,也有成套管理流程。主角随便开口“简化程序、开放互市”,动的就是这一整套体系的奶酪,朝堂上没人支持你,反倒可能引发内外混乱。
历史上明成祖曾试图收紧朝贡贸易,结果朝鲜、琉球使者百般刁难、阳奉阴违,连地方官员都私下暗通外国商队,牟取暴利,可见这条路没那么好走。
表面看朝贡是藩属国进贡、帝国赏赐,但本质上,这是帝国和藩属之间一种双向承诺关系:藩属承认宗主地位、受国号册封、守边安分;帝国则以恩赐、保护作为交换。
唐朝册封渤海、新罗,以保其国号、疆界、合法性;
宋朝与西夏互市,以维持边境和平;
明朝封琉球国王,以保其海疆不被倭寇侵扰。
如果主角随便改朝贡规则,取消承诺、破坏秩序,藩属国反倒会疑心帝国不稳,藩属离心,周边局势迅速恶化。
朝贡队伍的规模、使节的身份,都是国体体现的重要部分。入贡队伍人数过多,帝国会认为对方有轻慢之心;人数过少,又显不恭敬。使节的身份、随员的规格,也必须符合国号、封号的礼制。
主角随口一句“多带点人吧”“随便谁来当使节都行”,在官员眼里就是败坏国体、放任藩属僭越的大忌。
朝贡体系的实质目的,不是搞面子工程,而是用宗藩秩序稳住边疆。藩属国入贡,就是承认宗主地位,换取保护、和平。如果朝贡秩序崩了,边疆藩属就可能倒向敌国、起兵造反、或鼓动流寇海盗。
明初朝贡体系稳定,边疆和平;
明中期因朝贡秩序混乱,日本海寇乘虚而入;
清代西北藩属国贡使不至时,边疆立起戒备,防叛防乱。
主角要是乱搞朝贡,朝贡体系崩了,边疆安危跟着动荡,朝廷第一时间怀疑主角能力。
历史上的帝王想改朝贡体制,都不敢乱动规矩,而是稳住基本盘、缓缓图变。唐太宗对渤海、新罗按规接纳,不因小节失国威;明成祖严控日本、琉球贡队规格,但也适时调整政策防止骚乱;清高宗对西域诸藩朝贡厚往薄来,既立威也怀远。
真穿过去,主角要做的不是随便搞“外交改革”,而是顺应朝贡体制,稳住宗藩秩序,再循序渐进改良细节。朝贡看似形式,实则是帝国稳定的屏障。
朝贡体系是帝国管理藩属、维系边疆稳定、彰显国体尊严的重中之重。规矩繁多、制度严密,绝非现代人想象中随便改改就能提升国威、搞好外交的东西。随便改,不仅外交失败,还会国体受损、边疆动荡、内外生乱。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幻想改掉规矩,而是看清规矩的根本作用,顺势而为、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