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司的刑讯室,灯火通明,肃杀之气凝如实质。校尉马彪与其心腹亲兵赵西,在如山铁证(王栓柱的指认、黑水堡送来的账册中暴露的巨额军需亏空、以及那枚仿制的符文铜钱带来的巨大心理压迫)面前,心理防线彻底崩溃。
* **招供:** 马彪涕泪横流,供认不讳。三年前沙梁无名男尸,根本不是什么行商,而是一个掌握了他与境外势力(初步指向北辽)走私精铁、军马证据的线人!此人欲以此要挟分赃,马彪恐事情败露引来灭族之祸,遂在沙梁设伏,利用一种能致人产生强烈幻觉、肌肉僵首的域外奇毒,制造了“厉鬼索命”的假象,并将刻有特定接头符文的铜钱塞入其手,意图混淆视听。士兵刘三无意间猜中了部分真相,马彪为绝后患,令赵西将其杀害,并利用士兵的迷信心理,编造“沙梁盲公索命”的恐怖谣言,成功掩盖了数年。
* **定罪:** 马彪、赵西罪证确凿,依律判处斩立决,抄没家产。其军中走私网络被连根拔起,相关涉案人员悉数落网。黑水堡及西北边军经历了一次严厉整肃,风气为之一清。那枚真正的符文铜钱作为关键物证及通敌线索,被严密存档,以备后续深挖北辽渗透势力。
沈砚雷厉风行,将此案结果及边军整肃情况上奏天子。龙颜震怒之余,亦对沈砚、裴琰明察秋毫、肃清军蠹之功大加褒奖。笼罩在沙梁之上的“盲公”鬼影,在皇城司的利刃与律法的威严下,彻底烟消云散。
沙梁案尘埃落定,沈砚心头重负稍卸,目光终于更多地投向府中那缕日益浓郁的暖香。赵晼的“方便面”事业,在汴河码头一炮而红后,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 **规模化生产:** 赵晼盘下了汴京城郊一处宽敞的作坊,招募可靠匠人和妇人,建立了标准化的生产线。蒸面、切条、油炸定型、高汤熬制浓缩、烘干磨粉、定量分装……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产量从最初的每日数百份,迅速攀升至数千份,且品质稳定。
* **渠道网络成型:** 以驼背老李、货郎小六子为首的第一批商贩,成为了“永宁飨味”方便面的忠实分销商。赵晼在城内设立了数个批发点,以极优惠的价格供货。小商贩们走街串巷、深入市井,将一包包面饼和汤料送入千家万户,也带到了更远的码头、驿站、乃至行旅客商的背囊中。“方便面”之名,伴随着“永宁飨味”的标记,响彻汴京。
* **口碑爆棚:** 无论是顶着寒风归家的更夫,还是星夜兼程的驿卒,亦或是挑灯夜读的书生,一碗热水冲开的、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方便面,成了无数人驱寒解乏、慰藉身心的“神器”。其便捷、美味、耐储的特性被口口相传,赞誉不绝。
这一日,宫中传来消息:官家(宋仁宗)听闻“永宁飨味”又出奇珍,竟能“沸水冲之,须臾成汤面”,且香味霸道,引得汴京百姓争相购买,龙心好奇,特召赵晼携此物入宫觐见。
赵晼心领神会,这是将方便面推向更高舞台的绝佳机会!她精心准备:选用最上等精麦粉制作的面饼,色泽金黄,酥脆度恰到好处;高汤粉包则精选金华火腿肘子、山林走地鸡、渤海干贝、云南菌王,辅以秘制香料,浓缩提鲜,力求至臻至美。她特意设计了一套雅致的青瓷餐具,碗盖可密封保温。
紫宸殿内,帝后同席,几位重臣亦在。赵晼不卑不亢,行礼后,命宫女奉上沸水。
“父皇,母后,诸位大人请看。”赵晼亲自示范,动作行云流水。她揭开青瓷碗盖,放入一块金黄面饼,再放入一块浓缩汤料块,注入滚烫沸水,随即盖紧碗盖。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小小的青瓷碗上。不过片刻,一股难以言喻的复合浓香——醇厚的肉骨鲜香、清雅的菌菇山珍气、深邃的海味咸鲜,混合着的面食焦香——如同无形的精灵,穿透碗盖的缝隙,霸道而温柔地弥漫开来,瞬间充盈了整个殿堂!这香气层次丰富,勾魂摄魄,远非寻常御膳的温吞可比,引得帝后与重臣们无不喉头微动,目露惊奇。
“好……好生奇异的香气!”仁宗忍不住赞道,身体微微前倾。
约莫一盏茶功夫,赵晼含笑揭开碗盖。只见碗中汤汁浓白微稠,面条根根分明,吸饱了汤汁,晶莹剔透,点缀着几点翠绿葱花与金黄虾皮,卖相极佳。那霸道的香气更是毫无保留地爆发出来,令人食指大动!
“此物名为‘方便面’或‘速食汤饼’。”赵晼将碗奉至御前,“请父皇、母后品鉴。”
仁宗早己按捺不住,接过赵晼递上的特制短筷,挑起面条送入口中。面条筋道弹牙,麦香浓郁,裹挟着那难以形容的极致鲜汤,瞬间在口中绽放!醇厚、鲜美、温暖熨帖,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他忍不住又喝了一口汤,那浓缩了天地精华的滋味首冲顶门,浑身舒泰,忍不住赞道:“妙!妙极!汤浓味厚,面条劲道,更难得是这‘方便’二字!沸水冲之,顷刻可得如此美味,实乃巧思天工!”
曹皇后与几位重臣品尝后,亦是赞不绝口,尤其对其便捷性印象深刻:
* **枢密使(管军事):“** 此物耐储存,易携带,热水即食!若用于边军戍守、长途行军,可省却埋锅造饭之繁,士卒得热食暖身,必士气大振!实乃军需良品!”
* **三司使(管财政):“** 公主殿下此物,必能行销天下。其利国便民,更能充实国库,功莫大焉!”
* **翰林学士:“** 化寻常为神奇,解民生之所需。公主仁心巧技,泽被苍生,实为社稷之福!”
**御笔亲题“永宁面”,暖香浩荡入边关**
仁宗龙颜大悦,当场赐名“**永宁面**”,并御笔亲题“**永宁飨味·釜中奇珍**”八字,赐予赵晼作为招牌。这不仅是对方便面的最高认可,更是对赵晼创新惠民事业的鼎力支持!
御前献面,誉满京华!“永宁面”瞬间成为汴京乃至全国最炙手可热的商品。达官显贵以能购得“永宁飨味”作坊出品的精装版“御赐永宁面”为荣,普通百姓则继续享受着平价方便面带来的温暖与便捷。“永宁飨味”的作坊日夜赶工,依旧供不应求,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
而最令赵晼欣慰的是,在枢密院的推动和沈砚的暗中支持下,第一批五万份特制的、更加耐储耐寒的“军需版永宁面”,连同御赐美名与仁宗的嘉勉诏书,由精锐禁军押送,正浩浩荡荡运往西北边关,包括刚刚经历整肃的黑水堡!
**冬月将至,佳期渐近**
沙梁案的阴影彻底散去,军蠹伏法,边关有望注入新的活力。而赵晼的“永宁面”如同她带来的暖流,正从繁华的汴京蔓延向辽阔的国土,甚至抵达最艰苦的边陲。
沈府与公主府内,大婚的筹备进入了最后也是最精细的阶段。红绸高挂,喜字盈窗,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皇家婚礼的隆重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沈砚处理完公务回府,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白日里作坊飘来的、独属于“永宁面”的温暖香气。他步入内院,只见赵晼正对着一面巨大的铜镜,由宫中尚服局的嬷嬷伺候着,试穿那件繁复华美、绣着百鸟朝凤与缠枝莲纹的大红嫁衣。
烛光下,嫁衣璀璨夺目,映衬得赵晼肌肤胜雪,容色倾城。她听到脚步声,回眸一笑,眼中光华流转,既有待嫁新娘的娇羞,更有事业成功的自信与满足。
“回来了?”她的声音带着暖意。
“嗯。”沈砚走到她身边,目光落在她身上,深邃而温柔,扫去了一身疲惫与官场的冷冽,“今日宫中献面,晼儿大放异彩。御赐‘永宁面’,实至名归。”
赵晼莞尔:“能得父皇赐名,能让将士们在苦寒之地吃上一口热乎的,比什么都强。”她轻轻抚过嫁衣上精致的纹样,抬眼看他,眸中星光点点,“沈大人,我们的‘永宁’……就快到了。”
窗外,汴京的初冬寒意渐浓。但府内红烛高照,暖香氤氲,一对璧人身影相映。沙梁的鬼蜮阴霾己散,取而代之的,是“永宁面”的暖香正浩荡地飘向远方,以及这对历经风雨的恋人,即将迎来的、属于他们的“永宁”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