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宫中的生活并非全是乐趣。一次,朱瞻基在御花园中不小心打碎了朱棣最爱的花瓶。太监们立刻慌作一团,责怪朱瞻基闯祸。墨行云见状,立刻站出来:“是我不小心碰到的,与瞻基无关。”
太监们见墨行云主动承担责任,便将他一并带到朱棣面前请罪。朱棣听后,心中虽有不悦,但见墨行云年幼却如此勇敢,心中也生出一丝欣赏。
“你这孩子,倒是有担当。”朱棣微微点头,“既然是意外,便罢了。但下次要小心。”
墨行云和朱瞻基相视一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次事件后,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墨行云与朱瞻基的友谊逐渐影响了宫中的氛围。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仅在机关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在太子的教导下,逐渐理解了治国理政的道理。
朱瞻基与墨行云在御花园的凉亭中对坐,面前摆放着几盘宫中点心。朱瞻基眉头微皱,手中把玩着一枚铜钱,若有所思。墨行云见状,轻声问道:“瞻基,你似乎有心事?”
朱瞻基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父皇为了北伐的粮草和国库的消耗大费脑筋。我听太子爷说,朝堂上为此争论不休。”
墨行云微微一笑,心中己有几分主意。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巧的机关算盘,轻轻转动珠子,算盘发出清脆的声响。朱瞻基被这声音吸引,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你在做什么?”朱瞻基问道。
墨行云放下算盘,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瞻基,我有个想法,或许能解你父皇的燃眉之急。”
朱瞻基眼中一亮:“快说来听听!”
墨行云微微躬身:“首先,可开放民间与南洋的通商。大明在各个通商口岸建立卫所,由海军为商队提供保护,并收取一定费用。这样既能保障商队安全,又能增加国库收入。”
朱瞻基点头道:“此法倒是可行,但如何确保商队的忠诚?”
墨行云继续说道:“其次,商队的利润可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税收。这样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鼓励更多商人参与通商。”
朱瞻基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此法甚好,但如何确保商队带回的货物符合国家需求?”
墨行云微微一笑:“最后,商队从南洋带回的货物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战备物资,如粮食、铁、煤炭等。这些物资由国家统一收购,用于战备储备。如此一来,既能保障战略物资的供应,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朱瞻基听罢,眼中满是惊喜:“行云,你这建议当真周全!我这就去禀告祖父!”
次日,朱瞻基在太子的陪同下,将墨行云的建议转述给朱棣。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面露惊讶。朱棣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欣赏,心中暗自赞叹墨渊的后代果然不负家学。
“此子所言甚是。”朱棣沉声说道,“开放通商、建立卫所、征收税收、战备物资收购,这西策环环相扣,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能保障战略物资的供应。墨渊果然教子有方!”
户部侍郎刘瑾虽心中不愿,但也不得不承认:“陛下,此策若能推行,国库定能充裕许多。”
朱棣点了点头:“依墨行云所言,即刻拟旨。工部负责建立卫所,海军负责护航,户部负责税收与物资收购。”
墨行云的建议很快在朝堂上引起轰动。朱棣下诏褒奖墨行云,并赐予“国之栋才”的称号。太子朱高炽对墨行云更是刮目相看,特意在御花园设宴庆贺。
“行云,你这建议真是妙极!”朱高炽拍着墨行云的肩膀说道,“你父亲的智慧,如今在你身上也可见一斑。”
墨行云微微一笑:“多谢太子殿下夸奖,这不过是墨家的一点心意。”
朱瞻基在一旁兴奋地说道:“祖父说,待你父亲西行归来,定要重用他。”
墨行云心中一暖,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建议的认可,更是对墨家智慧的肯定。
数日后,朱棣在奉天殿设宴,庆祝新政策的推行。宴席间,他特意让墨行云坐在身旁,当众褒奖:“墨行云,你小小年纪,竟能提出如此周全的建议,实乃国之栋才!”
墨行云连忙跪拜:“多谢陛下厚爱,此乃墨家本分。”
朱棣转头对朱瞻基说道:“瞻基,你与行云的友谊,当成为我大明的典范。你们要携手共进,为大明的未来努力。”
朱瞻基点头道:“祖父放心,我与行云定不负所望。”
墨行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墨家的使命,也承载着朱棣对未来的期望。他暗自发誓,一定要用墨家的智慧,为大明的繁荣贡献力量。
朱棣看到孙子与墨行云的友谊,心中也感到欣慰。他深知,墨家的智慧与朱家的皇权在新一代的手中,正在逐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