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朱樉竟为了自己拒绝了父亲的好意,徐妙云的脸上瞬间涌上一抹幸福的红晕。
我就知道樉哥哥是最疼我的。
但若是因为我,让樉哥哥而丧失了这次机会,那怎么能行?
最重要的是,她看出来朱元璋是有意想让朱樉去参加北伐的。
若是樉哥哥拒绝,因此而惹得皇上不开心。
那以后樉哥哥,还怎么实现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里,徐妙云温柔的说道:
“樉哥哥,云儿没事,云儿有父皇和母后照料。”
“樉哥哥不用担心云儿的。”
看着眼前的美娇娘为了自己,愿意再次忍受分离痛苦。
朱樉的心中升起一阵感动。
对于眼前的徐妙云,他是越看越喜欢。
只是他并非不愿意去,而是因为这次北伐的结局并不妙啊!
虽然朱樉也知道,这是老丈人的一番好意。
但要是自己被其带着去打仗,若是打了败仗。
自己回来后,指定会落得个落败皇子的名号。
徐达无所谓啊!
毕竟他在此之前,可是一场败仗都没有过。
但这是自己第一次出征,也是大明历史上第一次皇子参与边疆战争。
若是落败了,自己这次耻辱的经历,必将记于历史。
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办法,来阻止这次北伐失败的结局。
只是自己从未去过军营,自然人微言轻。
说的话眼前的父皇与老丈人,肯定不会听的啊!
所以他只得拒绝,之后再阐述自己为何不去的原因。
希望这样,老丈人与父皇能够听从自己的话。
那样说不定能避免这次北伐失败,一举铲除北元的全部残余势力。
自此大明边疆安稳,自己也能安心的与云儿周游大明江山。
安享太平日子。
徐达听到这兔崽子,竟然拒绝了自己的好意。
连忙说道:
“大丈夫岂能沉迷于床榻,提刀杀敌才是好男儿该去做的事!”
听到这话,朱樉一阵腹诽。
这老丈人说话,还真的是不给留余地。
自己若是还拒绝,那岂不是就承认自己不是男人了。
于是缓缓说道:“徐叔叔说的对,好男儿确应戎马天涯。”
“而且大明江山本就是无数先烈,血汗中取得。”
“大明收复汉室河山期间,并未有过皇子参与,确有坐享天下之嫌。”
听到这话,朱元璋眼睛一亮。
这小子明白自己的意思啊。
那为何还要拒绝?
但他并未出言追问,因为其知道现在有人比自己着急。
这人便是徐达。
徐达听到朱樉的言语,心中也是极其疑惑。
于是连忙说道:“那为何还要拒绝与臣一起平复边疆?”
朱樉见徐达追问,也知是时候说了。
“这是因为,这次北伐的结局必定是失败的。”
听到这话,朱元璋与徐达大吃一惊。
这还没打呢,虽然前线的蓝玉被围,但其余各线都取得应有的战果了。
怎么能说必定失败呢?
一边的朱元璋,听到儿子的话。
心中的疑惑更大了。
据他所知,这老二从未去过军营。
行军打仗,更是没有过。
也不知这次的战略,怎么就直接判定北伐必败呢?
而且此次北伐,是自己亲自敲得板。
这般话语,与直接打自己脸有何区别?
想到这里,心中顿时生了一丝火气。
要知道行军打仗,最忌扰乱军心。
而老二的身份更是皇子。
若是这番话传到外面,军营必定大乱。
朱元璋的脸色极其不好的看向朱樉。
那眼神仿佛在说,你最好说清楚。
不然别说为父严厉!
朱樉看着朱元璋那要将自己吃了的眼神。
心中也是无奈。
他自然知道,自己说的话,若是穿到外面,会引起何等巨浪。
但这些也是没办法的啊!
一边的朱标,见父皇的脸色不好。
连忙上前拉着朱樉的胳膊说道:
“二弟,这种话怎能乱说。”
“我知道你担心妙云,你放心有我在,不会让弟妹受一点委屈的。”
“你就安心跟随着徐叔叔,去前线代我杀敌!”
朱樉自然知道,自己的这个大哥是在给自己台阶。
但我也是为了大明着想啊。
于是连忙说道:
“大哥,您的好意,我心领了。”
“但我并非乱说话,我只是不愿前方将士流血牺牲却打败仗。”
听到这话,一边的朱元璋顿时大怒。
怎么就流血牺牲打败仗了?
老朱家,怎么会有你这般没有血性的子嗣!
朱元璋越想越气,大声喝道:
“老二,你从未去过军营,为何说这种扰乱军心之话?”
“若是不给朕一个满意答复,家法伺候!”
……
看到父皇生气,徐妙云连忙拉着走到朱元璋身前。
行礼道:“启禀皇上,请不要责怪樉哥哥,他只是担心我。”
看着眼前懂事的徐妙云,朱元璋也不好再说什么。
但那怒气冲冲的眼神,确是一直盯着朱樉。
那眼神仿若在说,若不是当着妙云丫头的面,看老子不打死你个兔崽子。
在朱元璋身旁的马皇后,见这般状况。
连忙上前扶住徐妙云,微笑道:
“丫头,你身体不便,以后就不要行礼了。”
然后转头对着朱元璋说道:
“重八,人家小两口还没怎么在一起,想一起多待两天而已,那值当你说这般话。”
听到媳妇的话,朱元璋自然是知道马皇后的意思。
那意思便是,当着孩子的面,好话好好说。
一边的朱棣非常好奇,为什么自己的二哥,这么肯定这次北伐会败。
要知道之前的北伐可是赢了的。
而且这一次所出的兵马,比之前还要多的。
主帅可是徐达啊,大明百战百胜的徐达啊!
好奇之下,朱棣便问道:
“二哥,你为何知道这次北伐必败?”
“我曾推演过,虽然这次北伐必定受挫,但推演的结果却都是胜利的,你从什么方面得出必败的结论呢?”
朱樉听到后,向着朱棣白了一眼。
打仗是无数个小细节,结成的战果。
每一个小细节,都至关重要。
能像沙盘推演那般嘛?
不过看来,如果今日自己不说出为什么,很难过去啊。
正在这时,徐达见朱樉一直不回答为何这次北伐会失败。
开口追问道:
“秦王殿下,还请你说道说道,为何这么确定,微臣会败?”
听到徐达客气的话,朱樉知道这是真生气了。
毕竟魏国公百战百胜的名头,在大明可是非常的响。
于是朱樉回答道:“这便是徐叔叔会败的原因之一!”
听到这话,徐达更加不服,怎么自己就问一下,还就成了北伐会打败的原因之一了?
这一下可是忍不住了。
一边的朱元璋,自然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
他现在心中,好像懂了一点点,但还是没有理解朱樉的话。
也不再绕圈子,直接问道:
“老二,赶紧说,别藏着掖着!”
听到朱元璋的态度,好了许多,朱樉便接着说道:
“父皇,我知我接下来所说的,有些大逆不道。”
“但为了大明将士,少些流血牺牲,还是需要说上一说的。”
“徐叔叔,我下面的话,可能会对您有些不敬,还希望你海涵。”
听到这些话,朱元璋与徐达互视一眼,然后齐声说道:“说!”
听到这话,朱樉也放下心来。
“徐叔叔百战百胜,大明不败战神的名号,想来挂的有些久了。”
“应该这个名号,也让徐叔叔负担重了不少吧?”
听到这话,徐达眼神中也有了一丝犹豫。
此时整个大明军人的信仰,便是徐达。
在所有军人的眼中,只要是跟着徐达必打胜仗。
这些言论,早已传到了徐达的耳中。
因此确实也让他的心中,多了许多的负担。
“我想这一名号,想来也让徐叔引以为傲吧?”
听到这话,徐达脸色大变。
这一点,确实说中了。
“大明军队,之前屡战屡胜,早已成了骄兵。”
“骄兵必败的道理,想必父皇与徐叔叔都是懂的。”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心中也知确如老二所言那般。
朱元璋点了点头,示意朱樉继续说下去。
“而今大明的部队,战线越拉越长,已然陷到扩廓帖木儿的阴谋之中。”
“蓝玉的前锋部,此时就是例子。”
“北元最常用的战法,就是拉长敌方的补给线,利用他们多骑兵,机动优势强的优势,消耗我们。”
听到这话,徐达心中大震。
这朱樉从未进过军营,为何能一眼看出敌方的战略?
天才!
这时天生的将领啊!
朱樉看到徐达的眼神,自然知道自己所言已起了作用,便再次说道。
“再说父皇与徐叔叔刚开始所定的战略。”
“十五万部队,一分为三,说是徐叔叔所部为中路军,最为重要。”
“但如今的前锋部队,已被廓落帖木儿围在土勒河。”
“王保保只用将其围而不奸,利用他们的机动性,等待徐叔叔的大部队,进行消耗即可。”
“我们大明相比于北元,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但我们却有一个更大的缺点!”
“这个缺点,才是我们最终战败的原因,也是扩廓帖木儿的战略目的。”
听到这里,朱棣连忙问道:
“什么缺点?”
一边的朱元璋与徐达也是疑惑的看着朱樉。
“战马!”
听到这话,徐达与朱元璋瞬间恍然大悟!
是啊!
战马!
战士可以弥补,后方有大量的部队。
但大明的战马确实有数的。
这也是为何大明急着要打北元的原因之一。
“王保保深知,我们大明兵多将广,战马资源却与他们有所差距。”
“但在北方边境作战,离了战马确是不行。”
“他也知道我们大明不可战胜,他只能消耗我们的战马,已图发展时间。”
此言一出,徐达瞬间走到朱樉身旁拉住他说道:
“可有办法,可将北元势力一举歼灭?”
……
“没有办法!”
朱樉如是说道。
听到这个回答,原本眼神一亮的朱元璋与徐达,脸色的失望之色升起。
本来以为这朱樉,滔滔大论,应该找到了如何对付北元的方法。
朱樉看到朱元璋与徐达的表情,已然知道接下来有戏。
“若想一次北伐彻底歼灭北元,确实不行,但却有办法不动兵,一点一点的吞下他们。”
听到这话,朱元璋与徐达顿时来了兴趣。
一边的朱标,控制不住自己的问道:
“二弟,赶紧说说什么办法?”
听到这话的朱樉,并未立即说下去。
因为自己的这个方法,说实话有一些惊世骇俗。
很难得到朱元璋的同意。
于是便将自己的视线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见朱樉看向自己,便点头示意继续说。
“我大汉民族,解决与北元这种游牧民族的冲突,之前所有的统治者的思路只有四种。”
“一是和他们恢复通商,但这里的问题是,他们的东西我们大明并不需要!”
听到这里,在场众人一一点头。
“二是把我们将一部分牧民改造成农民,转移至我大明境内,统治他们。”
“但游牧民族人口庞大,所要腾出的土地,太多。而且牧民们过惯了自由的放牧生活,大多是不愿这样的。”
“或者说肯定不是所有的游牧部落都愿意,所以最终也不会成功。”
一旁的徐妙云问道:“这些牧民为何不愿在我大明生活?”
听到这话,朱樉温柔的答应回道:“牧民大多自由惯了,再加上部落之间信仰不同,所以很难统一思想。”
听到这话,徐妙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然后问道:“那第三呢?”
朱樉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继续说道:
“第三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将他们都给灭了!”
听到这话,朱棣连忙说道:
“那就直接派出我们大明的精锐,将他们全都灭了!”
朱标仿佛明白了朱樉的意思,开口说道:
“恐怕这第三个方式,也不行吧!”
朱棣追问道:“为何?我大明兵多将多,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将他们都给灭了!”
朱樉笑着说道:“我们不是已经在这么做了吗?”
“结果呢?”
“结果就是,人家战马比我们多,机动性比我们强。”
“并且全民都可马上过活,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拖累。”
“我们一打,他们就跑。”
“即使我们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可那些土地根本就不适合耕种,这般占领有什么意义?”
“若是长期占领,一切给养还得我们大明向其输送。”
“这个治理成本,并非我们大明能承受的。”
“若我们稍有式弱,就又会被他们抢回去了。”
“所以长期看来,哪怕我们仗打胜了,但与败了无异!”
听到这话,朱棣再次问道:
“战争,胜了就是胜了,怎么会与败了无异。”
朱樉心中暗叹,这朱棣不是一代雄主吗?
怎么连这都不懂?
“这是因为战争,对大明与北元的意义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