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431章 变化!

第431章 变化!

加入书架
书名: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作者:
火鸟2023
本章字数:
10850
更新时间:
2025-07-04

三天后,阳光洒满了京城,空气中带着早春特有的清冽。

白杨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准时来到了计算机研究所的会议室。

这里是信息高速公路项目组的核心地带,也是今天启动仪式的举办地。

会议室里早已座无虚席,除了项目组的科研人员,还有来自各部*的领导,以及一些重要科研机构的代表。

周培明院士站在主席台上,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白杨身上,微不可察地对他点了点头。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周培明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带着一种历史性的庄重感:“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经过我们项目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项目,第二阶段建设,今日正式完成,并即将投入试运行!”

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白杨坐在台下,心中也涌动着澎湃的激情。

这掌声不仅仅是对周培明和项目组的肯定,更是对未来信息化的无限憧憬。

周培明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信息高速公路,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承载着信息流动的‘高速公路’。它将把我们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让信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进行传输和共享。”

“今天,我们将首次向大家展示,京城、沪市、羊城、山城这四个重要的城市,如何通过这条‘高速公路’,实现实时的信息互联!”

他转身指向会议室前方的一块巨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电脑画面。

每个画面上都有一个对话聊天框架。

虽然画面有些模糊,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颗粒感,但清晰地显示出了实时连接的奇迹。

“现在,请京城计算机研究所的同志,向沪市的同志发送一份文件!”周培明指令一下,京城这边的操作员立刻在键盘上敲击起来。

屏幕上,点击了发送按钮,几乎是同一时间,沪市画面中的屏幕上,便弹出了接收文件的提示。

“成功了!”会场内爆发出一阵惊呼,随即又是雷鸣般的掌声。

紧接着,羊城和山城也进行了类似的演示,甚至尝试了简单的文字交流。

虽然只是简单的文件传输和文字对话,但在这个年代,这无疑是科技领域的一次巨大飞跃。

它意味着,遥远的距离不再是信息交流的障碍,科研数据可以瞬间共享,决策指令可以即时传达。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领导激动地站起身,声音颤抖地说道:“周院士,这……这简直是神迹啊!有了这个,我们国家的发展,就有了腾飞的翅膀!”

周培明微笑着,目光再次投向白杨。

他知道,这个“神迹”的最初构想,正是源于这个年轻人的超前理念。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周培明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信息高速公路的成功,只是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将这条高速公路延伸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让信息的光芒照亮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光有‘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车’。”

“白杨同志正在研发的‘小灵通’,就是未来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车辆’。它将让普通民众也能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享受信息化的便利!”

会场内再次响起掌声,许多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白杨身上,带着好奇与敬佩。

白杨起身向大家致意,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今天的成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心血的结晶,也是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为“小灵通”的推广提供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开启中国信息化的新篇章。

启动仪式结束后,白杨婉拒了许多领导和同行的邀请,匆匆离开了计算机研究所。

他知道,接下来的任务同样艰巨而重要。

回到自己的研究所,刚踏进办公室,便看到周部长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周部长,您怎么来了?”白杨连忙上前,为周部长倒了一杯热茶。

周部长接过茶杯,喝了一口,叹了口气:“白杨啊,你可算回来了。这几天,我的办公室简直成了菜市场,那些厂长们,为了能搭上‘小灵通’这趟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

他将手中的文件递给白杨:“这是我初步筛选出来的一些工厂名单,你看看,哪些比较合适?”

白杨接过文件,这是一份详细的厂子花名册,上面密密麻麻地列着京城乃至周边省市的数十家国有工厂。

每家厂子后面都附有简单的介绍,包括主营业务、现有设备、技术骨干等。

他随意翻了几页,发现大部分都是老旧的机械厂、电子厂,有些甚至还在生产几十年前的老产品。

“周部长,这些厂子的情况,您都了解过了吗?”白杨问道。

“基本都了解了。”周部长苦笑道,“我让秘书跑断了腿,又找了一些老关系打听,才整理出这份名单。有些厂子确实困难,但也有一些,是想趁机捞一把的。”

白杨点点头,他理解周部长的难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重点项目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倾斜,也意味着厂子的生死存亡。

他仔细审阅着名单,结合前世的经验和对当前工业基础的了解,开始圈画起来。

“这个京城无线电元件厂,虽然现在主要生产收音机元件,但毕竟是电子厂,有无线电基础,可以考虑。”

白杨指着名单上的一行字说道。

他记得张德才,那个愁眉苦脸的厂长,虽然厂子落后,但至少有相关经验。

“还有这个,京城第一电子管厂,虽然是老厂,但生产电子管需要较高的精密制造能力,如果能进行技术改造,或许可以承担一些精密部件的生产。”

“这个京城精密仪器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技术工人素质高,可以考虑生产‘小灵通’的模具或外壳。”

白杨一边看,一边圈画,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重点选择了一些虽然老旧,但有一定技术基础或精密制造能力的工厂,以及那些工人素质和管理水平相对较好的厂子。

他知道,“小灵通”的生产需要精密的电子元件、集成电路、高质量的塑料外壳以及复杂的组装工艺,不是随便哪个厂子都能胜任的。

周部长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

白杨的分析专业而独到,让他省去了不少麻烦。

“这些是我认为比较适合作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厂子。”白杨最终圈出了十几个厂子:“至于其他的,周部长,就麻烦您再费心了。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配一些外围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生产任务,比如线缆、包装材料等,或者作为未来的备选。”

周部长看着白杨圈出的名单,心中松了口气。

有了白杨的专业意见,他就能更有底气地进行下一步的部署。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心里有数了!”周部长收起名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回去之后,会尽快组织人手,对这些重点厂子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正式公布第一批名单,并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

他起身告辞,临走前拍了拍白杨的肩膀:“白杨啊,这次‘小灵通’项目,可是我们第一机部的大事,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一环。你可得把好关啊!”

“请周部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白杨郑重承诺。

几天后,一则重磅消息如同惊雷般在四九城的工业圈炸响。

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获得“小灵通”项目生产资质的工厂名单。这份名单,犹如一道圣旨,瞬间改变了无数工厂的命运。

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张德才的办公室里,气氛如同过年一般。

“厂长!厂长!我们厂子在名单上!我们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在名单上啊!”年轻的秘书小李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涨红着脸,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手里挥舞着一张报纸,头版头条赫然刊登着那份万众瞩目的名单。

张德才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一把夺过报纸,颤抖着双手,老花镜几乎要从鼻梁上滑落。

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报纸上的黑字,当看到“京城无线电元件厂”这几个字赫然在列时,浑身的血液仿佛瞬间沸腾起来。

“真的……是真的!”张德才的声音带着哭腔,眼眶瞬间

他不是没见过大世面,也不是第一次争取项目,但这次的意义,远超以往任何一次。

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这是厂子的救命稻草,是工人们的希望,更是他张德才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他激动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活了!我们厂子活了!工人们有盼头了!”

京城无线电元件厂,曾经也是响当当的老牌国营大厂。

想当年,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元件供不应求,厂子里机器轰鸣,工人干劲十足,福利待遇在京城也是数一数二。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萌芽,老旧的技术和设备逐渐跟不上时代。

厂子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订单锐减,机器老旧得像一堆废铁,工人上班也提不起精神,整天抱怨工资发不全,奖金更是成了奢望。

张德才作为厂长,这些年愁得头发都白了,每次开会,面对工人们期盼又带着些许怨气的眼神,他都觉得如坐针毡。

他尝试过各种办法,跑市场、找订单、搞技术革新,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没有先进技术,一切都是空谈。

厂子里那几台从**进口的老旧设备,修修补补还能用,但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和效率都无法与新兴工厂相比。

然而,尽管厂子陷入困境,京城无线电元件厂的工人精神面貌却一直保持得不错。

这得益于张德才和厂子领导班子多年来的努力。

他们始终坚持对工人的思想教育,强调“主人翁”精神,鼓励技术骨干钻研业务,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拖欠过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厂子里,老师傅们对技术的热爱和传承,年轻人对未来的渴望和韧劲,都像火种一样,在看似黯淡的厂房里,默默地燃烧着。

他们相信,只要国家不放弃,只要他们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能等到翻身的机会。

如今,这个机会真的来了!

张德才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无数的挑战等着他们。

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全厂工人,打赢这场翻身仗!

他立刻召集了厂里的所有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达下去。

会议室里,当张德才宣布京城无线电元件厂成功入选“小灵通”项目第一批生产名单时,整个会议室瞬间沸腾了!

掌声、欢呼声、甚至有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真的吗?厂长,我们真的能生产‘小灵通’了?”技术科的老王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

他在这里干了一辈子技术,眼看着厂子一天天衰落,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是真的!千真万确!”张德才用力地点头,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周部长亲自通知的!我们厂子,要生产‘小灵通’的精密电子元件!”

这个消息,对于厂子里的每个人来说,都如同久旱逢甘霖。

副厂长李明,一个四十多岁的精干汉子,平日里总是眉头紧锁,为厂子的财务状况发愁。

此刻,他紧绷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他知道,这意味着资金、设备、技术都将源源不断地涌入厂子,那些积压多年的改造计划,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生产车间主任赵师傅,一个身材魁梧的老工人,平日里总是板着脸,对工人要求严格。

此刻,他眼眶发红,声音哽咽:“好啊!太好了!我这辈子,终于能看到厂子重新活过来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老旧的机器被替换,新的生产线在车间里轰鸣,工人们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

财务科长孙会计,一个精打细算的老太太,这些年为了工人的工资和厂子的开支,头发都愁白了。

听到这个消息,她捂着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想到了那些被拖欠的奖金,那些因为厂子效益不好而无法改善的生活,如今,一切都将改变!

整个会议室充满了希望和活力,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憧憬。

他们讨论着未来,憧憬着厂子的新面貌,仿佛已经看到“小灵通”从他们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走下,走向千家万户。

几天后,周部长那边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分配资金,进行工厂的改造和升级。

一笔笔专项资金,如同及时雨般,注入了包括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在内的首批入选工厂。

当第一笔改造资金拨付到账时,孙会计看着银行账户上那一大串数字,激动得手都在颤抖。她

立刻组织财务人员,开始核算设备采购、厂房修缮、技术引进等各项开支。

过去,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现在,终于可以大手大脚地为厂子的未来投资了!

厂子里,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首先是厂房的修缮。那些破旧的窗户被更换,漏雨的屋顶被修补,昏暗的车间安装了明亮的灯光。

工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厂区内的杂物,粉刷墙壁,整个厂子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

接着,一批批崭新的设备开始运抵厂区。

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先进的电子元件生产线、自动化的检测设备……

这些在过去只敢想不敢买的“宝贝”,如今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赵师傅带着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拆开设备的包装,眼中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他们围着新设备,仔细研究着说明书,生怕弄坏了这些“金疙瘩”。

技术骨干们更是夜以继日地学习新设备的操作,与前来指导的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最新的技术知识。

管理人员的情绪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李明副厂长不再为财务发愁,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计划的制定和人员调配中。

他每天穿梭于各个车间,与技术人员和工人讨论生产工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小灵通”的生产标准。

他的脸上,不再是过去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干劲的自信。

各个科室的负责人也变得忙碌而充满活力。

采购科长忙着联系原材料供应商,确保生产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

人事科长则忙着招聘新的技术人才,为厂子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张德才每天都会巡视厂区,看着机器轰鸣的车间,看着工人们忙碌而充满笑容的脸庞,看着一车车新设备运进厂区,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

曾经死气沉沉的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如今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工人们的抱怨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热烈的讨论声和机器的轰鸣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