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的一天,苏墨在外地谈生意时,竟又意外地与李白重逢。那是一个阳光炽热的午后,繁华的街头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喧闹声此起彼伏,好似一锅煮沸的热粥。苏墨身着一袭素雅的长衫,正神色匆匆地走过一家酒肆,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就在他不经意间转头的一刹那,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他的眼帘。
此时的李白,因对朝政的深深失望而四处游历,仿佛一片飘零的秋叶,失去了依托。他那原本挺拔的身姿略显佝偻,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心中更是满怀忧愤。两人在酒肆相遇,李白已是酩酊大醉,双颊如熟透的柿子般通红,眼神迷离而朦胧。他颤抖着双手摇晃着手中的酒杯,酒水溅出,洒在他破旧的衣衫上,他却浑然不觉,只是自顾自地向苏墨倾诉着自已的壮志未酬和对世事的无奈。
“苏墨啊,我李白空有一腔抱负,欲报国为民,奈何这浑浊的朝堂容不下我这颗赤诚之心。我欲乘风破浪,却被这狂风恶浪拍打得支离破碎,这世间怎就如此不公!”李白的声音带着醉意的沙哑,犹如受伤的孤狼在月夜悲嚎,透着无尽的悲愤与凄凉。
苏墨心生同情,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意气风发、挥笔成章便能令山河动容的诗人,如今竟这般潦倒落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他紧紧握住李白的手,目光坚定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李白摆脱困境。他利用自已在商界多年积累的广泛人脉,不辞辛劳地四处打听,奔波于大街小巷,拜访了一位又一位的友人。终于,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偏僻村落,为李白寻找到一处安静清幽的居所。那里绿树成荫,溪流潺潺,让他能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安心创作。
不久,李白的诗作在当地如同春风吹过的花朵,迅速绽放、蔓延。那一首首饱含深情与悲愤的诗句,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人们的口中传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权贵为了附庸风雅,彰显自已对文人的“赏识”,纷纷派出使者,企图将李白纳入自已的麾下,为自已增添几分所谓的“文化底蕴”。然而,李白不为所动,他那高傲的头颅从未低下,断然拒绝了这些权贵的拉拢。权贵们恼羞成怒,觉得自已的颜面受损,心生歹意,妄图暗中使绊子,给李白制造麻烦。
苏墨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沉着思考应对之策。他凭借自已的智慧和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练就的精明手段,巧妙地周旋于权贵之间。或是送上一份恰到好处的厚礼,或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保护了李白免受权贵的迫害。
又有一次,李白受邀参加一个文人聚会。会上,那些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之人嫉妒李白的惊世才华,对他百般排挤。他们或是在李白发言时故意打断,或是在背后窃窃私语、指指点点,试图让李白难堪。苏墨听闻后,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整了整衣冠,昂首阔步地走进会场。以自已的才学为李白辩护,他引经据典,言辞犀利且逻辑严密,一番话语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心服口服。最终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也让李白在这场风波中得以全身而退。
在相处的过程中,苏墨从李白身上学到了更多的洒脱与豁达。他不再为生意场上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不再为他人的闲言碎语而烦恼忧愁,心境愈发开阔,犹如广袤的天空。而李白也对苏墨的真诚与相助心怀感激,时常与他把酒言欢,在明月之下,清风之中,畅谈人生理想,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