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锦绣之沈清宁传
盛世锦绣之沈清宁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盛世锦绣之沈清宁传 > 第5章 账册里的秘密

第5章 账册里的秘密

加入书架
书名:
盛世锦绣之沈清宁传
作者:
谋渊
本章字数:
6268
更新时间:
2025-06-05

私塾的梅花课己过数日,但那一枝傲立风雪的寒梅,连同顾姑姑的赞许和那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仍在沈清宁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她知晓,那并非仅仅是一堂插花课,而是命运给予她的一次明示——唯有经历彻骨之寒,方能求得扑鼻之香。侯府的压抑与刁难,正是那“寒彻骨”,她必须像梅花一样,不畏不屈,暗自积蓄力量。

私塾课程结束后,沈清宁的日子依旧波澜不惊。嫡母王氏和嫡姐沈清柔虽然因插花一事颜面受损,但并未因此收敛,只是行事更加隐晦。侯府后宅的争斗,从不是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是关乎地位、利益,乃至未来命运的漫长博弈。沈清宁对此心知肚明,她继续保持着低调、恭顺的表面姿态,将所有的警惕与思考都藏在心底。

一日,嫡母身边的刘嬷嬷——一个圆滑世故、眼神中透着精明的管事嬷嬷,突然唤沈清宁过去。刘嬷嬷是王氏的心腹,平日里对庶出的姑娘们眼高于顶,颐指气使。这次唤沈清宁,却是让她去整理堆积在小库房的旧账册。

“宁姐儿,”刘嬷嬷堆着笑,那笑容却不达眼底,“夫人说了,你素来是个仔细的,那些旧账册堆着碍眼,又不好轻易处置,想着让你去瞧瞧,把还有用处的整理出来,没用的造个册子好销毁。这可是个细致活儿,旁人我可不放心交。”

沈清宁心中一凛。整理旧账册?这听起来是侯府内务中一个不起眼却又敏感的活儿。侯府内务账目繁杂,牵扯甚广,历来由嫡母心腹的管事嬷嬷掌管。将这事交给一个不受宠的庶女,究竟是刘嬷嬷随意的安排,还是嫡母王氏另有深意?也许是想借此试探她,也许是觉得这活儿又脏又累,打发她去做。但无论如何,账册里藏着的,必然是侯府最真实的脉络。

她面上不动声色,恭敬地应道:“刘嬷嬷吩咐,清宁自当尽力。”

小库房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陈旧的纸张和尘埃的气息。一摞摞厚重的账册堆在墙角,有些封面己经破损,纸页泛黄。沈清宁没有抱怨,挽起袖子,开始一本本地搬运、拂去灰尘。

在整理的过程中,她凭借“过人的数算能力”——这并非突如其来的天赋,而是前世(此处埋下伏笔,暂不深究细节)作为现代人,接触过财务管理和数据分析所带来的潜意识优势——她开始对这些古老的账册产生兴趣。她发现,尽管记账方式与现代不同,但其中的原理是相通的。入库、出库、采买、支用……每一笔银钱的流动,都记录在册。

她翻开一本本账册,从最近几年的,到十几年前的。起初只是机械地整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脑海中开始自动形成一张侯府内务的收支脉络图。她注意到一些异常。比如,某些固定支出的项目,在特定年份会突然大幅增加,但在其他年份却正常。又比如,一些名贵药材或绸缎的采买记录,与府里实际的使用情况似乎并不完全对得上。

她的目光落在几本由刘嬷嬷亲笔记录的账册上。这些账册记录了府内各项杂费和采买零散物件的支出。沈清宁仔细核对其中的数字,眉心渐渐锁紧。某些日常采买的价格,似乎被离奇地提高了;而一些应有的采买记录,却无迹可寻。这些细微的异常,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账册,尤其是刘嬷嬷负责的部分,存在明显的虚报和贪墨。

这印证了她的猜测。侯府内务历来是油水最多的地方,嫡母王氏身为当家主母,自然不会放过。刘嬷嬷作为她的心腹,很可能就是具体经办者,而她们利用庶女无人过问、地位低微的特点,将一些“小额”的贪墨隐藏在账册的细节之中。这些金额对偌大的侯府来说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日积月累,却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这些账目上的漏洞,是王氏和刘嬷嬷的把柄。

沈清宁心中涌起一股抑制不住的兴奋。她知道,她发现了侯府后宅争斗中最核心的武器之一:证据。在侯府这样的深宅大院,口舌之争、才艺高低只是表象,真正的较量是利益、是权势、是能不能抓住对方的软肋。这些账册里的秘密,正是王氏和刘嬷嬷的软肋。

她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继续平静地整理账册。她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将那些可疑的条目、金额、日期一一记忆下来。她知道,不能留下任何纸面上的记录,那样风险太大。她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这得益于她前世(或暗示)受过的训练,让她拥有超强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在昏暗的库房里,沈清宁仿佛进入了一个只有数字和逻辑的世界。她将账册视为一个复杂的谜团,贪墨的痕迹就是谜团中的线索。她专注地辨认着每一个字,核对着每一笔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捕快,在蛛丝马迹中追寻真相。时间在她身上似乎凝滞,汗水打湿了她额前的碎发,她却浑然不觉。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也是真相的力量。

整理完所有账册,己是黄昏时分。沈清宁将整理好的账册分门别类放好,将认为“没用”的那些——其实是她认为可能藏着更多秘密,需要进一步核对的——单独放在一处,只等着合适的机会再深入研究。

她走出小库房,眼睛还有些不适应外面的光线。刘嬷嬷等在门口,见她出来,皮笑肉不笑地问:“宁姐儿辛苦了。都弄好了?”

沈清宁恭敬地回答:“回刘嬷嬷,都按您的吩咐整理妥当了。有些账册纸页破损得厉害,清宁不敢贸然处置,己将它们单独放好,等您定夺。”

刘嬷嬷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口吩咐了几句,便让沈清宁退下了。她没有多想,只以为沈清宁这个庶女不过是个听话能干的工具,将那些旧账册交给她,既省了自己的力气,又不担心她能看出什么门道。她哪里知道,眼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己经在不声不响中,掌握了足以动摇她地位的秘密。

回到自己的院子,沈清宁没有立刻休息。她坐在书桌前,闭上眼睛,脑海中开始回放白天看到的账目细节。一笔笔数字,一个个日期,一个个模糊的人名……它们在她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串联。她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拼接起来,形成更完整的图景。她发现,贪墨的行为并非偶尔为之,而是长期、系统性的。这说明,刘嬷嬷的背后,必然有王氏的默许,甚至是指使。

这一发现,让她对侯府的权力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嫡母王氏不仅在明面上掌控着后宅,还在暗中通过经济手段中饱私囊。这种贪婪和对庶出的压榨,远比表面的刁难更触目惊心。

沈清宁深吸一口气,她知道,她现在拥有的这个秘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成为她自保甚至反击的利器;但如果泄露出去,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在侯府这样的地方,知道得太多,有时比什么都不知道更危险。

她想起了一句古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出自《道德经》的格言,意思是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 沈清宁此刻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她通过账册了解到了嫡母和刘嬷嬷的贪墨,这是“知人者智”。但更重要的是,她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处境、能力和局限,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隐忍,这才是“自知者明”。她不能因为掌握了证据就冲动行事,必须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她没有立刻将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包括她最信任的那个忠仆(将在下一章出现并深化关系)。她知道,在这个危机西伏的环境中,有些秘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她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更周密地思考如何利用它们。

夜色渐深,侯府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然而,在这份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沈清宁凭借她的缜密思维和过人能力,从一堆被人忽略的旧账册中,挖掘出了足以改变她命运的秘密。这仅仅是她在侯府艰难求存的开始,也是她“智勇双全”之路迈出的重要一步。账册里的数字,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她在这个冰冷世界中,握在手中的第一份滚烫的筹码。她会将这个秘密深埋心底,等待时机成熟的那一天,让它发挥出应有的威力。那一天或许遥远,但她有了等待和规划的底气。

那枝插花课上的寒梅似乎再次出现在她眼前,傲立风雪,暗香浮动。沈清宁知道,她正行走在一条比寒冬更严酷的道路上,但她不会退缩。她将像梅花一样,在“寒彻骨”中坚持,积蓄力量,等待属于她的“扑鼻香”。账册里的秘密,便是她在黑暗中点亮的第一盏灯,照亮她前行的方向。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