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抛开贪污腐败这种情况,税收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公职人员的工资发放,二是军事开支,三是工程建设。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其在短短十五年间进行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并大力修建道路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是“首道”,,从咸阳首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长达700公里,为秦军北击匈奴提供便利。此外,还有驰道系统,以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达吴楚,贯通全国,有效整合六国旧地,强化交通和政令传递。
其次,为防御北方匈奴,秦朝动用大量劳力连接战国时期的燕、赵、秦等国旧长城,修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修建统一的防御长城,具有极强的军事意义。
再者,秦始皇还派大将蒙恬治理黄河、疏通水道,加强水利建设。其中著名的有灵渠,它连接湘江与漓江,实现长江与珠江水系的沟通,对南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最具象征意义的工程是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陵墓位于今陕西西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展示了秦朝高超的建筑与雕刻技艺。
而在军事上,开支同样庞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战争后的军队维持
秦统一六国后,保留了大批军队用于镇压六国旧地的反抗、维稳新征服地区。这些常备军和驻防部队的粮饷、武器、训练、调动都需要大量财政支出。
二、大规模对外战争
北击匈奴(约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这场战争持续多年,不仅兵力庞大,后勤补给也极为困难,军粮、战马、兵器、草料等消耗巨大。
南征百越(约前214年起),秦派屠睢等将南征岭南,征服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三郡。战事艰苦,水土不服导致损兵折将,军费支出极高。
西南夷用兵(约公元前221年起)与道路修建,为通西南夷(今西川、云南地区),秦修建栈道、派兵进入险峻山区,也是军事行动与交通建设的结合,需要大量开支。
三、武器制造与兵备
秦实行军工集中制度,大量制造铁剑、弓弩、甲胄、战车等兵器。兵马俑坑出土数千件标准化兵器,反映出国家长期的大规模军事生产,耗费金属、木材、人力甚巨。
除了以上两种开支以外,秦代官员的供养对百姓来说也是相当大的负担。
秦代采用以粮食为主的俸禄制度,工资计量单位为“石”,一石约60公斤粮食。承袭战国时期的“二十等爵制”,丞相年俸在2000石以上,御史大夫年俸在1000石以上,郡守、县令则是在400到1000石不等,基层官吏则是在50到200石不等。
而秦朝普通农民家庭(按5口之家算),除却赋税之外,一户家庭的年收入大约在10到30石之间,人均一年大约3石左右。这样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当时,官吏与老百姓的收入差距有多大。由于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全国设有郡—县—乡—亭西级行政体系,庞大的官僚网络就此形成,老百姓的供养负担极重。
以上这些开支几乎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大部分,而且税收需要同时负担起战争、工程与官员供养三项开支,虽确保了疆域扩展与边防稳定,却也加重民众负担,成为秦朝迅速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