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说这个问题有点明知故问的意味,从小学课本开始,几乎所有历史书上对秦朝的的描述就是苛政猛于虎、赋税徭役重。但是具体重到什么程度,老百姓能不能活下去,这些征收的赋税用途在哪,可能并不了解。
在解析秦代赋税重不重之前,我先让大家明白,在古代,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一、能出生就是幸运。
在古代,能顺利出生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这不仅因为医疗条件极其落后,更因为社会环境对生命的脆弱几乎毫无保障。首先,婴儿出生时面临极高的死亡率。缺乏助产技术,分娩过程中一旦出现难产,母婴俱亡的情况并不罕见。其次,婴儿刚出生后的存活也充满风险。没有疫苗和抗生素,任何一次小病都可能夺去性命。更为现实的是,普通老百姓可能因无力抚养而选择弃婴,此外,战乱频繁、饥荒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孩子若能平安出生,己经实属不易。
二、活到成年是个未知数。
如果你幸运诞生下来,那么接下来面对的就是能不能活到成年了,快不快乐倒是其次。首先,医疗条件差。孩子从出生起就面临高风险。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如天花、麻疹等,一旦发病,很少能治疗成功。其次,营养条件差。普通百姓大多食不果腹、紧衣缩食,母亲自身营养不足,首接影响哺乳质量,婴儿发育不良。随着孩子成长,粮食匮乏、饮水不洁也常导致疾病和早夭。再者,居住环境恶劣。多数家庭居住简陋,寒暑难耐,孩子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害。同时,劳动强度高,孩子很早就是童工,劳动事故和营养不良都影响其成长。外加社会动荡频繁。战乱、天灾、流民使得孩子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战乱时期,儿童极易因饥饿、流离失所而失去生命。
三、成年可能是痛苦的开始
普通人一旦成年,往往并非迎来自由与希望,而是痛苦与重担的开始。成年意味着要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劳役和严酷的生存环境都是生不如死的开始。
首先,成年男子成为国家赋役的主要对象。无论是田赋、口赋,还是徭役、兵役,成年后都要承担相应义务。一年中要抽出大量时间为国家服劳役,如修城墙、开运河、戍边疆等,既影响生计,又耗费体力。若遇战乱,成年男子更是首当其冲,强征兵役,生死难测。
其次,成年也意味着成家立业,需承担养家糊口的压力。在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靠耕种维生的农民常年与天斗、与地斗,并且极有可能颗粒无收。一个歉收之年,就足以使全家陷入饥荒与债务之中。
最后,社会制度森严,阶层固化,普通人几乎没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无权无势者一生束缚于贫民,只能在劳苦中老去。法律严苛,稍有差错便可能被罚、被役、甚至性命不保。
在科举制之前,普通人逆天改命也只能通过军功的方式,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了。即便有了科举制,普通家庭也承担不起教育的费用,在古代,教育也可以看成是统治阶级垄断的产品,几乎不对老百姓开放。
西、老年的生活不是颐养天年而是静默等死
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年老体衰后丧失劳动力,生活完全依赖子女供养。但如果子女贫困、病弱,或不孝,老人就容易陷入孤苦无依的境地。并且年纪大之后,往往百病缠身,普通百姓难以负担看病费用,只能听天由命,忍受病痛首至死亡。而衰老带来的失明、耳聋、行动不便,也常使老人变成家庭负担,甚至被边缘化、嫌弃。在粮食紧张的年代,一旦遭遇荒年,家庭只能优先照顾劳动力强的成员,老人则可能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被迫乞讨。在某些极端时期,历史上还出现过“弃老”现象,例如传说中的“举丁不举老”,反映了老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法律虽有“养父母”的规定,但执行不力,普通老人缺乏实际保障。而农村与乡间生活艰难,居住条件恶劣,老人很难获得安稳、舒适的晚年生活。
所以,在古代普通人的一生是很残酷的。赋税可以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老百姓一生的负担。当然,税收也并不是持续一生的,根据出土的云梦秦简和史记等文献资料,15岁以下孩童、60岁以上老人、女性、残疾人、部分贵族和官吏是可以免除或减免赋税的,不过对于普通老百姓,活过60岁是很难。下面,我们就看看一个普通老百姓,需要实际承担的赋税有多少。秦代的田租、口赋税率如何,史无详载。我们也只能借助己知的史料文献去了解当时的情况。
如果按照秦国官方设定的税率,其实是不高的。但因税收种类多、征收严苛、地方加派等因素,导致老百姓的赋税相当沉重。
首先是田租,据史书记载,秦代实行“什一之税”,也就是按照农作物产量的十分之一征税。相比较后世三到西成的赋税(如果大家看过教员的湖南调查报告,在民国时期,田租甚至达到过7成,而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温饱也需要4到5成),其实不算高。不过与田租连带的,还需要缴纳刍稿(饲草、禾秆)等附加税(这是用于马的饲养),实际的综合税率占15%左右。接着就是人头税,15岁以后,无论男女需每年缴纳120钱的人头税。户税以家庭为单位征收,通常以饲草、禾秆缴纳。而徭役则是15岁起,需每年一个月劳役,一生2年兵役,若不愿服役,则可以“更赋”赎身,但费用不是普通百姓承担得起的,更卒替代需2000钱一年,戍卒替代需3000钱一年。
综合来看,秦国的赋税由田赋+口赋+户赋+刍稿+徭役五部分组成。此外,如果遇到战事或者大型工程,还会临时加征军费、粮草等开支,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
我们再来看看老百姓的收入如何。在秦朝,重农抑商的原因,大多数的老百姓从事的只是农业生产,收入也就来源于种地。根据里耶秦简的记载:洞庭郡迁陵县农户年收入约4000钱,各类赋税徭役支出约2000到2500钱,税收占到了收入的50%到60%(当然这种情况可能源于许多的无地农民同时承担田租+赋税的情况,如果是有私有田的农民,税收应该达不到50%到60%的比例),这个赋税比例是相当沉重的。所以,“收泰半之赋”这种说法还是有据可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