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 第十二章 短暂的昭宣中兴

第十二章 短暂的昭宣中兴

加入书架
书名: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作者:
减重60斤
本章字数:
2990
更新时间:
2025-06-03

汉武帝之后,西汉王朝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己经埋下了很多隐患。战争太多,赋税太重,土地被豪强兼并,老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武帝晚年迷信神仙、胡乱选继承人,导致朝政大乱,社会动荡。

但在这样一片乌云中,西汉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回春阶段——就是历史上说的“昭宣中兴”。这个“中兴”,就是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两位皇帝的带领下,国家稍微稳了一阵子,经济也恢复了一些,老百姓的日子有了改善。

尽管汉昭帝年纪小,他在位时(前87年—前74年)却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为什么?因为背后有个厉害的辅政大臣——霍光。霍光不是能征善战的名将,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文臣,但他有一样东西:稳。他知道自己不能像汉武帝那样折腾,于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减轻税负、减少征发、安抚百姓。

具体来说:取消了一些苛刻的赋税和徭役;把一些原来汉武帝设立的“特权商人税”废掉;放松了盐铁官营,对民间商业有了一定宽容;对地方豪强进行打压,不让他们为所欲为。这些措施虽然没能一下子让国家富强,但至少让社会喘了口气,百姓有饭吃了,社会秩序也稍微恢复了点。

不过,汉昭帝身体不好,才二十岁出头就去世了,一生没留下孩子。于是,霍光又选了个皇帝——刘病己,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是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他小时候因为祖上被牵连坐牢,自己也成了罪犯的后代,被关进监狱里,靠别人偷偷送饭才活下来。后来霍光看他仪表不凡,人也聪明,就扶他上了皇位。故剑情深的故事说的就是汉宣帝(刘病己和许平君)。

刘病己做了皇帝后,并没有沉迷享乐,反而非常清楚老百姓的苦。他一上来就做了几件大事:

减税减役,鼓励农业。他下诏说:“百姓困苦,国家不能只看财政收入,要先保住根基。”于是减轻田租、徭役,鼓励农民种田,把之前逃亡的百姓召回来,重新安家。

整顿官吏,打击贪腐。他很重视官员的能力和品行。只要是清廉、能干的官员,不管出身都能升职;反之,不管你后台多硬,一旦贪污腐败,就严惩不贷。尤其在地方上,一大批贪官污吏被抓起来,百姓拍手称快。

遏制豪强,限制兼并。汉宣帝知道,土地集中是国家动乱的根本。他加强地籍清查,查豪强隐瞒田地,并且不让大地主免赋役,多少得交点税,这样百姓负担就轻了。

继续改革盐铁政策。虽然没有完全放开盐铁,但也比汉武帝时期灵活一些,部分地区允许民间经营,让市场活跃起来。

这些改革,让汉宣帝时期的经济出现短暂的繁荣迹象:粮价下降、人口回升、地方安定,被后人称为“昭宣中兴”。汉宣帝虽然是个明君,但这个“中兴”终究是“短暂”的。

汉武帝设下的制度,比如察举制选官、郡国并存制、重商税轻地税,其实并没有根本改变。汉宣帝虽然改了一些政策,但制度本身的弊端还在。

虽然打压了一些豪强,但豪门大族己经扎根于地方,有钱有兵有地,政府根本没法根除。只要中央稍一松懈,他们马上就会反扑。(在古代许多的豪门贵族,尽管不允许藏甲养兵,但是他们可以养很多仆人,这些仆人实际上和私家军没分别,有些个别的豪绅甚至敢私底下偷偷造兵器。这也是后来历代皇帝头疼的原因,很多小说、影视作品,往往把这些名门贵族刻画的过于简单了,如果真的简单到皇帝一纸命令就可以杀了一方豪强,怎么还会有“强龙压不住地头蛇”这句话)

汉宣帝在位时管得严,但他一去世,很多旧势力就卷土重来了。后来几任皇帝都没有他的能力,官僚系统很快又烂了。当时的赋税仍然以人头税、徭役和盐铁税为主,而不是对土地和财产的公平征税。这就导致穷人交得多,富人交得少,税收系统越来越不公平。

昭宣中兴给大汉王朝续了一口气,可豪门氏族的崛起,富人不要脸的避税,穷人无止境的压榨,终究抵不过财政危机下的衰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