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国家财政体制从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迈进的关键转折点。然而,在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强力扩张的同时,也导致了豪强地主阶层的迅速膨胀和对税赋体制的严重侵蚀。尤其伴随着战争、工程、官营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商与豪强逐步侵吞民田,并借助官权或制度漏洞逃避税赋,成为汉朝财政困境的重要根源之一。
汉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同时强化中央财政职能。他设立中朝、统一铸币、官营盐铁、均输平准,令国家财政收入超过以往各代。然而,随着财政权向中央集结,对基层的监管却并未同步,尤其是地方的官吏豪强,导致财税政策在执行层面上出现失控。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田有亩税,家有算缗”,但“富者假贫,藏产于豪家之下”,豪强大族或借故隐瞒产业,或通过家族内部转移避税,使国家“不能尽得其赋”。
据《盐铁论》引述,当时某郡守曾揭露地方豪强“某家兄弟三人,田连三百顷,而户籍仅列一名”,以此逃避赋税。而普通百姓一家之所耕,多不及十亩,且多为薄田,稍遇灾年即难以为生。(汉代,一顷100亩,一亩地192平方米)
盐铁官营制度的产生,使得一大批掌握财政实权的官员和商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官商勾结时有发生。据史载,长安一带的富商梁氏家族,通过经营盐铁贸易,获得巨利,并购下上千顷良田,其仆佣达三百人,地方官员反而需其资助赈灾。相较之下,普通农户终岁辛劳,仅能糊口者众。更有甚者,国家赋役日重,普通百姓难以为继,许多小农因破产而“鬻子为奴,妻女为婢”,而富人却“兼并其地,令百姓为之佣作”,形成了对社会财富的高度垄断。
土地兼并首接削弱国家税基。原本千百户纳税人,兼并之后只剩一户;而由于豪强势大,官府不敢征其应尽之赋,导致“地愈多而税愈寡”。在《汉书·王温舒传》中提到:“今之大族,连田数百顷,而一夫一妇为之籍”,即数百顷土地只登一户名册,国库所失可见一斑。这也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国家为弥补财政缺口,不得不加重小民负担。农民破产加剧,流民、偷盗者增多。农业生产衰退,赋役征收愈发困难,形成财政恶性循环。
汉武帝为了应付这种情况,推行“告缗令”,以举报富户隐匿财产为由,给予告发者半数财产奖励。然而,该制度被豪强轻易规避,并反过来被用作政治斗争手段。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假举报、仇杀、诬告等恶性事件。洛阳豪族冯某,因与同族争产,被家奴诬以藏金数千,虽后洗冤,其家产己被抄没殆尽。此类故事不胜枚举。最终,告缗制度虽一度增加短期财政收入,却破坏了基层社会结构,削弱了民间信任,使社会更为不安。
汉武帝时期的税制看似强大,实则有漏可钻。豪强兼并土地与税基流失,导致国家只能将税收摊派在百姓身上,不仅削弱了国家财政,也破坏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古代社会中,土地是税收之本;一旦土地为富人所控,税制即失基础,财政便成虚架。而土地兼并、权贵逃税,不仅削弱国力,更侵蚀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