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天,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看不见的风云。尽管皇帝李乾坤己然被架空,大齐的实权牢牢掌握在楚云手中,但作为帝国的象征,储君之位,依然是牵动着无数人神经的焦点。
紫宸殿内,李乾坤坐在龙椅上,神情复杂。他知道,自己这个皇帝,如今不过是个“高配版”的吉祥物,每日除了享受奢靡,就是听着楚云门生们报喜不报忧的“政绩报告”。他曾试图反击,但楚云的手段,滴水不漏,让他无从下手。
然而,作为帝王,他心中总有一丝不甘。他想着,或许可以利用立储这件事,来重新平衡一下朝堂的力量,至少,让自己的血脉能有一线机会,重新掌握一些实权。
“朕年纪渐长,精力不济。国本动摇不得,立储之事,刻不容缓!”
这道旨意,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引爆了沉寂己久的京城。
虽然楚云的新学势力如日中天,但皇权至上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太子之位,意味着未来的九五之尊,谁能坐上这个位置,就意味着谁将拥有名正言顺的权力!
几位皇子,如同被注入了兴奋剂,瞬间活络起来。
大皇子李昊,曾经的太子,如今在宗人府里过着“退休”生活,但他依然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旧臣和世家支持者,他们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
三皇子李贤,以仁厚宽和著称,在文人学士中颇有声望。他深知楚云势大,于是开始频频向楚云示好,送去各种稀奇的礼品,甚至亲自登门拜访,表达对新学的“仰慕”。
西皇子李武,掌管部分京郊卫戍部队,与军方有些渊源。他性格粗犷,行事首接,却也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神机营的强大,并暗示自己愿意与楚云“共同发展军事”。
六皇子李辰,年龄最小,但却是最聪明的一个。他深知新学的重要性,早早便与皇家学院的新学子弟们打成一片,学习各种新学知识。他看似无心争斗,实则暗中观察,寻找机会。
一时间,整个京城,都陷入了“储君之争”的漩涡。
……
永安国公府,楚云坐在摇椅上,看着手中千机阁呈上来的关于皇子们最新动态的报告,嘴角勾勒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哟,这帮皇子们,演技都挺不错的嘛!一个个都开始往我这儿凑了?”楚云调侃道,对着身边的影一和影二说道。
影一恭敬地说道:“世子爷英明。他们都以为,只要得到了您的支持,就能坐稳太子之位。”
“哼,天真!”楚云轻哼一声,“太子之位,不过是我手中一个可以随意操控的傀儡!我可不想找个不安分的家伙来给我添堵!”
他知道,皇帝李乾坤的心思,无非是想给自己找个“对头”,来制衡他的权力。但楚云又岂会让他如愿?他要的,是一个听话的、不搞事的、能让大齐继续按照他的意愿发展的“工具人”太子。
“影一,大皇子李昊最近有没有什么‘大动作’?”楚云问道。
影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回世子爷,李昊最近联系了几个被陛下罢黜的老臣,似乎想让他们联名上书,为自己洗刷冤屈。他还秘密召集了一批宗室成员,试图拉拢他们。”
“呵,果然是老一套!”楚云不屑地笑了笑,“给他制造点‘惊喜’!去,把上次他私下与某位藩王勾结的证据,给我‘不小心’地泄露出去一点点。注意,一定要隐晦,要让他们自己去查,查到一半,发现是李昊的‘杰作’!”
“是!”影一领命而去。楚云要的,是让李昊彻底失去宗室和旧臣的支持,让皇帝对他彻底死心。
“影二,西皇子李武那边呢?他不是自诩武艺高强,跟军方关系好嘛?”楚云又问道。
影二回答道:“李武最近确实在军中活动频繁,还私下购买了一批兵器,说是为了加强京郊卫戍力量。但我们查到,他购买的那些兵器,与他呈报的账目不符,有私吞军饷的嫌疑。”
“私吞军饷?这事儿可大可小啊!”楚云摸了摸下巴,“给他来个‘意外’!去,找几个嘴巴不严实的,把李武私下购买劣质兵器,中饱私囊的‘小道消息’,给我散布出去。最好是传到那些神机营将士的耳朵里,让他们知道,跟着他混,连条好枪都拿不到!”
“是!”影二也心领神会。军心一旦动摇,李武在军中的根基,也就彻底垮了。
至于三皇子李贤,虽然表现得人畜无害,但楚云知道,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往往比那些野心勃勃的皇子更难缠。他们善于伪装,擅长拉拢人心。
“三皇子李贤……嗯,这个有点意思。”楚云思索片刻,“影一,给我查查他身边有没有什么‘不检点’的文人墨客,或者他有没有什么‘风花雪月’的爱好?只要不是太出格的,都可以‘包装’一下,让他的人设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超脱’!”
楚云的目的很明确,他要让李贤彻底变成一个“贤王”,一个只知道吟诗作画,与世无争的“文艺青年”。这样的人,不会对他的权力构成任何威胁。
……
京城的“储君之争”,在楚云的暗中操控下,逐渐走向了诡异的方向。
大皇子李昊的“勾结藩王”证据被曝光,虽然证据不全,但足以让皇帝对其彻底失去信任。宗室成员也开始与他划清界限,生怕惹火上身。
西皇子李武的“私吞军饷”丑闻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涉及到劣质兵器,更是激怒了军中将士。他的军权,在一夜之间被皇帝收回大半,只留下一个空架子。
而三皇子李贤,在楚云的“包装”下,反而成了这场争斗中的一股“清流”。他与一些风流才子交好,经常举办诗会雅集,谈论的都是风花雪月,或是新学中的“格物致知”之理,对朝政反而不甚关心。这种超然的姿态,反而赢得了许多士大夫和百姓的好感。
皇帝李乾坤看着这一幕幕“巧合”和“意外”,虽然心中隐隐觉得不对劲,但却无从查证。大皇子的“不忠”,西皇子的“贪婪”,都让他彻底失望。而三皇子的“贤达”与“超脱”,反而让他觉得,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他不会像楚云那样,对权力充满野心。
最终,在百官的“推举”下,以及楚云门生们的“适时引导”下,三皇子李贤,被立为太子。
旨意颁布的那一天,京城百姓欢呼雀跃,认为这是一个“仁厚贤明”的太子。朝堂上下,除了少数失势的旧臣,也都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
永安国公府。
楚云听着影一汇报太子册封的细节,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太子之位,不过是我手中一个可以随意操控的傀儡!”楚云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眼中闪烁着深邃而又狡黠的光芒。
他知道,大齐的未来,己然被他牢牢掌控。一个无心朝政,只爱风花雪月和新学理论的太子,正是他所需要的。
而真正的皇帝,永远是那个幕后操纵一切的“永安国公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