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个选题一出,我后台首接炸了。”
陈雅婷把手机屏幕凑过来,笑得一脸兴奋。屏幕上是后台数据界面,“重新绽放”栏目里的最新一篇文章点击破了十万,留言区不断刷新,闪着一条条或激动或感伤的评论。
苏晴看着那些陌生人留下的话,心里涌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有人说她的经历像极了自己正在经历的那段婚姻,有人说看完她的文章鼓起勇气搬出了婚房,还有人只写了一句“谢谢你替我说了出来”。
她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应,只能轻轻点了点头:“是你们的团队选题做得好。”
“别谦虚了,”陈雅婷拍拍她的手,“文章写得好,才是根本。现在问题来了,你下一篇打算写什么?”
苏晴一愣。她没想到自己第一篇就火了,更没想到现在立刻就要面对“第二篇”的压力。她低头喝了口咖啡掩饰慌张,缓缓道:“我想写写‘离婚之后的普通日子’,不再是轰轰烈烈的情绪爆发,而是一些琐碎的真实。”
“这个角度挺好。”陈雅婷点头,“情绪有了,情境也不能缺,那些日常的挣扎更能打动人。”
但光是想象“打动人”,远比真正落笔难。回到办公室后,苏晴盯着空白文档一下午,手指动了又停,几次试图开头都删掉了。
“最近文风有点发飘。”林晓萱走过她工位时随口提醒,“我们虽然是情感类,但生活细节还是要扎实一些,要让人看到那个‘在写字楼、在厨房、在菜市场’的你。”
苏晴笑着点头,其实她自己也有类似的焦虑。自从第一篇文章爆火后,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同时体会到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仿佛很多人只想看到她作为“勇敢女性”的标签,而不是她每天早起赶地铁、洗完衣服才有空写稿的日常。
于是她决定,下一篇就从那件最小的事写起——离婚后第一次换灯泡。
她记得那天是下雨天,客厅灯管坏了,她站在椅子上手忙脚乱,一边想这事以前都是王志明弄的,一边又提醒自己别摔下去。当灯亮起来的那一刻,她居然有种奇怪的成就感,像完成了一项壮举。那种微小却真实的情绪,或许才是许多像她一样的女人会心一笑的部分。
第二篇文章一发布,热度虽然不如第一篇“炸裂”,但留言却更温暖。很多人说她写出了“离婚后真实的日子”,不是轰轰烈烈,而是一点一滴地重建生活。
“你笔下的她们,就是我们。”有人这样留言。
这一句话让苏晴感动了很久。
工作之外,李斯年的消息也越来越频繁。
“看到你发的文章了,写得很好。”
“我妈也离过婚,那个年代没你们现在这么多渠道。”
“晚上有空吗?一起吃饭?”
李斯年的语气一如既往地温和,但苏晴心里很清楚,他不是单纯地关心。她能感受到他在靠近,小心翼翼但有耐心。
“我现在状态还不太适合进入一段关系。”她在一次吃饭时主动说了这句话。
李斯年看着她,没有立刻回答。片刻后才轻轻点头:“我尊重你。只是——有些欣赏,是不必有结果的。”
这番话倒让苏晴更坦然。李斯年不是那种热烈追求的人,他像是一盏夜灯,默默亮着,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一点光。
而生活还在继续。
“妈,我们老师说可以带家长来参加家庭开放日,你能来吗?”女儿苏瑶有些小心地问。
苏晴正在赶稿,听见这话马上放下电脑:“当然去。”
“那天要不要穿得正式点?”苏瑶抬头认真地问。
“我穿我喜欢的衣服,好不好?”苏晴笑,“一个不再为了别人而打扮的妈妈,才是你想带去的吧?”
苏瑶咯咯笑了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
家庭开放日那天,苏晴穿了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头发扎起。她看见其他妈妈精致妆容,而她,干净利落,不卑不亢。老师在讲台上介绍她时,用了“作家、女性内容创作者”这样的词汇。
她看到苏瑶在台下微笑着,眼神坚定地望着她,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努力不只改变了自己,也悄悄影响着女儿。
活动结束后,她们一起走在学校小道上,阳光穿过梧桐树的叶子洒在身上。苏瑶忽然问她:“妈妈,你觉得自己现在是开心的吗?”
苏晴停下脚步,想了几秒:“我还在路上,但我知道,我没有走错。”
苏瑶轻轻拉住她的手,一如当初她带着女儿学走路时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