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又空了。”王志明的信息弹出来的时候,苏晴正等着地铁进站。
她站在2号线世纪大道站台上,包斜挎着,脚边是刚买的青提和油麦菜。她盯着那条信息愣了两秒,才慢吞吞打出三个字:“知道了。”
五年前买的那套房,原本是他们准备养老用的。现在却成了她和王志明唯一还得共同管理的“遗产”。
车来了,人群一涌而上。苏晴没着急上车,等了下一班。
她在心里算了下现在这边租金行情,刨去房贷和物业,最多还能剩下五千来块。对她来说不算小数,尤其现在还在创业期,一笔稿费拖三个月都不稀奇。
晚上回家,她把菜随便炒了炒,苏瑶正写作业,一边咬笔一边问她:“妈,我们周末去姥姥家吗?”
“这周不行,妈要去看个地方。”她夹了一筷子菜放苏瑶碗里,“有个姐姐邀请我拍点视频,可能要开始做点新东西。”
“你也要当博主啦?”苏瑶眼睛一亮,“那我是不是要上镜?”
苏晴笑了笑:“要看你表现。”
陈雅婷带她去看的那片内容园区,是个老厂房改造出来的。说是园区,其实不过两栋楼,中间一个天井搭了玻璃棚,上面种了吊兰,风一吹像下绿雨。
“我们公司在这边新设了一个女性内容工作室,”陈雅婷边走边介绍,“专门做三十五岁以上女性的话题内容,想让你来试试,先从出镜开始。”
“我?”苏晴脚步停了一下。
“你又不是没写过剧本、没带过博主,比那些镜头小白靠谱太多了。”陈雅婷看她一眼,“而且你有真东西,不用装。”
她们进了其中一间拍摄室,有点像简化版的网红家居房,布景是宜家风,沙发、书架、一个吊灯。有人正在录视频,西十多岁的女人,讲的是她和老公的再婚故事。
苏晴听了一耳朵,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些发紧。倒不是嫉妒,是有点不习惯——以前做内容,她总是躲在幕后来剪别人的故事,现在,别人盯的眼光可能要落到她自己身上了。
“你可以不讲情感线。”陈雅婷察觉她的迟疑,“你说你的事就行,怎么转行、怎么重新过日子、女儿怎么陪着你……你不用‘演’,你就是素材本身。”
苏晴没说话,点点头。
当晚她加班到十点,写了一整页脚本提纲,但始终不满意。她想了一会儿,把电脑合上,站起来倒水。
手机响了,是王志明。
她接起来:“什么事?”
“房子我看了一下,这次租不出去可能要降点价。”
“你看着办吧,我没精力管。”
“你是不是最近很忙?”
“你打电话不是来寒暄的吧?”
对方沉默了两秒:“你还住在之前那边?”
“我搬出来很久了。”苏晴靠在厨房台面边,“我住哪儿,跟你还有关系?”
电话那边没有声音,几秒后传来一声叹气:“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是想说,房子那边租金如果减了,我也分担点。”
“你要分担也行,但别指望我谢你。”她冷冷说。
“行,那就这样。”
挂了电话,她把杯子搁回水槽,盯着窗外黑漆漆的一片夜景看了一会儿。
以前他们也曾想过,把那套房改成工作室。她还记得他笑着说:“以后你搞内容,我搞后勤,我们也能开个公司。”那时候一切都还没碎,未来的样子好像很清晰。
第二天她去了园区。
陈雅婷早己等在那儿,把她带到一个化妆镜前:“我们今天先拍个demo,不用太拘谨,你就当自己在聊天。”
苏晴坐下,看着镜子里那个略显疲惫的自己,忽然有些想笑。
“还笑呢?你知道你头发后面来一撮吗?”化妆师一边给她扑粉一边说。
“习惯了,”她说,“以前赶通告经常洗完头没时间吹,就翘着去公司。”
“姐,我也是。”化妆师笑着说,“现在不赶通告,赶播单。”
苏晴心里有点暖,竟然一下子没那么紧张了。
拍摄灯亮起,镜头对准她,摄像师比了个“3、2、1”。
她吸了口气,对着镜头开口:“我叫苏晴,38岁。以前是广告行业的老兵,现在,是一名尝试活出第二人生的新人。”
说完她停了几秒,眼神落向摄像机后面站着的陈雅婷。
“你还在想词儿?”陈雅婷笑着问。
“不是,”苏晴摇头,“我突然觉得,原来人一旦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好像比讲客户故事难多了。”
“那就慢慢来。”陈雅婷笑笑,“咱有的是时间。”
拍完第一条视频,她走出拍摄间,外面天色正好,一排榆树新叶泛光。
她刚准备开车回家,手机又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
她皱眉接起来,对方说:“您好,我是青藤视频的负责人,我们在‘她时代’频道看到您今天那段短片,有没有兴趣聊聊?”
她手扶在车门上,迟疑了一下:“聊什么?”
“聊未来的合作可能,我们在策划一个新栏目,女性职业转型系列,您很合适。”
苏晴没有立刻答应,但也没拒绝。她挂掉电话,坐进车里,导航回家。
刚启动车,陈雅婷的微信弹了进来:【晚上有个小饭局,有个你该认识的人,一起?】
苏晴盯着那条消息,没急着回。她望着前方红灯下缓慢启动的车流,忽然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坐在甲方会议室时的自己。
那时候她也这么忐忑,手心冒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讲好一个方案。
现在的她,虽然人生换了剧本,但那点不安,似乎也从未真正远离。
她点了点导航,偏头问了句:“苏瑶,妈今天晚点回来,行吗?”
车内传来苏瑶清晰的回答:“行!你去做你该做的事吧。”
她笑了一下,挂挡,驶入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