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江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公告栏前,围了不下三十人。
“沙龙名单真出来了?”
“浮点科技这回是玩真的吧,居然从我们校选了五个人!”
“程小夏和俞辰果然都在……不过第三个名字,居然是——沈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
程小夏站在人群最后,望着红色A4纸上贴出的邀请名单,心口隐隐发紧。
——沈放,江城大学通信工程系,智能语义方向负责人,浮点科技特邀青年开发员。
他的名字,赫然排在她和俞辰之间。
她还记得他最后一次参加他们项目会议,是在半年前。彼时他因为与导师的研究冲突主动退出组内开发,从那以后,两人再无联系,首到前几天那通电话。
“他申请的是另一个独立项目,”站在她身侧的李言小声解释,“用你们项目作为‘参考案例’,据说要做情感识别交互引擎,和你们的方向正好对撞。”
“所以……这不仅仅是沙龙。”程小夏喃喃。
“而是一次对垒。”俞辰不知何时站到她身后,语气低沉,“浮点科技不是来‘邀请’的,是来‘筛选’的。”
“你早就知道?”她侧过头。
“看他前两周频繁出现在AI实验室,就猜到了。”俞辰望着名单,“不过既然撞上,就别躲。”
“你不怕他?”
俞辰看了她一眼,眼神里多了几分锐利:“怕不怕,要看你站在哪边。”
程小夏愣住,像是被这句话击中了什么。
当晚,江城大学东南门外,一家不甚起眼的咖啡馆二楼,浮点科技提前召开了沙龙预演。
六位入选者围坐一圈,除了程小夏、俞辰、沈放,还有两个来自外校的技术骨干和一个研究HCI方向的硕士。
主持人是浮点科技的产品总监,冷峻、理性,说话一板一眼。
“这场沙龙将模拟真实场景,从技术能力、表达逻辑、团队配合与创新性西个维度评分,优秀者可获得进入实习内推渠道。你们要做的不是讲一段PPT,而是——证明你们能解决未来的问题。”
气氛紧绷。
程小夏和俞辰并肩而坐,面对的正是沈放。
对方穿着一身纯黑衬衫,笔挺冷峻,神情淡漠。和印象中的阳光学长判若两人。
“我们还是第一次,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沈放轻声道,目光首视她。
“那你要小心了。”她语气平静,“我不会手软。”
沈放勾了下嘴角,像是在笑,又像是在认同。
主持人提出第一项临场挑战:“如何设计一款在人类模糊情绪中自动调节界面反馈的交互系统?”
这个题目近乎苛刻,要求极高的逻辑建模能力与情绪数据训练经验。
俞辰率先发言,语言干净利落。
“任何模糊情绪的本质,是可量化但非线性的变量集合。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数据判断,而是‘反射式修正机制’——让系统在用户操作反馈中动态学习,从而形成反馈闭环。”
“举例?”主持人问。
“比如一个用户在浏览社交页面时不断停留在某个话题,但没有评论。系统应识别为潜在焦虑倾向,适当减弱推送密度,切换为轻松内容。”
沈放接过话头:“但这种识别存在隐私争议,不能只靠机器学习。我的方案是通过语音语调识别结合表情微变量采集,再引入用户主观判断校正机制。”
“用户主观判断如何接入?”程小夏开口。
“通过‘情绪输入面板’——用户每次登录可自定义一天情绪预设,引导算法预判逻辑。”沈放答。
俞辰没说话,程小夏却轻轻一笑:“那和朋友圈状态有什么区别?用户为什么要每天告诉系统自己心情?”
沈放挑眉:“你是质疑可行性?”
“不是质疑。”她的眼神很亮,“是提醒你,情绪的根本不是逻辑,而是流动。你可以预测雨天,但预测不了雨天里一个人为什么突然掉眼泪。”
空气沉了半秒。
主持人露出难得的兴趣:“那你认为,系统该如何做到这一点?”
“用错位式设计。”她平静道,“当用户内心状态和系统默认不一致时,不是去纠正用户,而是引导系统‘暂时退后’。”
“比如?”
“当系统识别用户情绪低落,却发现用户主动进入高强度学习页面,不该弹出鼓励提示,而该降低交互频率,让他‘安静做事’。”
俞辰微微偏头,看了她一眼。
这一刻,他第一次从她的表达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那种不善言辞但内核清晰的执拗。
这不是程小夏“靠他”的证明。
而是她,终于开始发光。
夜深,沙龙预演结束。
程小夏走在回寝室的小道上,手机突然震动。
屏幕亮起,是一条来自沈放的消息:
“你变得,比我想象中更快。”
她看着那行字,指尖犹豫几秒,最终没有回复。
灯光晕开在水泥路面,她耳边响起俞辰曾说过的话——
“怕不怕,要看你站在哪边。”
她现在知道了,自己不站在任何人的“背后”。
她站在自己的路上,向前走。
哪怕前方,风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