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里的孝心》
一、老灶台
青石村的老灶台是周家的命根子。周家奶奶王桂芬七十八岁,每天天不亮就摸黑生火,炊烟袅袅升起时,全村都知道周家开饭了。灶膛里烧的是她一早去后山捡的松枝,火苗舔着黑铁锅,把腊肉和野菜煨出浓香。
儿子周建军在县城当泥瓦工,每月十五号雷打不动回村。他总背着个褪色的工具包,里面装着给母亲买的钙片、膏药,还有一包城里卖的“高级”桃酥。王桂芬嘴上嫌贵,却把桃酥藏在米缸里,留着孙子回来吃。
孙子周小树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长大。小树最爱看奶奶炒菜——铁锅“滋啦”一声,菜油溅起,奶奶用锅铲一挡,油星子全落在她那件洗得发白的围裙上。
二、裂痕
转折发生在腊月。王桂芬摔了一跤,髋骨裂了。周建军连夜赶回,发现母亲竟在灶前烧火,右腿肿得像馒头。
“您咋不打电话?”他吼得嗓子发哑。王桂芬低头搓围裙:“怕耽误你工钱……”
周建军要带母亲去县医院,王桂芬死活不肯:“花那钱干啥?我躺躺就好。”可夜里她疼得首哼哼,小树光脚跑去敲村医的门。
住院那周,周建军第一次看清母亲的体检单:骨质疏松、白内障、高血压。他攥着单子在走廊蹲了一夜,烟头扔了一地。
三、反哺
出院后,周建军做了个决定:辞工回村。妻子在电话里哭:“你疯了?孩子上学要钱!”他沉默半晌:“我爹走得早,我妈拉扯我不容易……”
他重修了老灶台,换成节能的柴火炉。每天五点起床,给母亲熬骨汤、揉腿。王桂芬总念叨:“建军啊,你该去挣钱……”他假装没听见,把母亲的手塞进自己怀里焐着。
小树也变了。他不再逃课去河边抓鱼,每天放学先写作业,再给奶奶捶背。有次他偷听到父母吵架,第二天把存钱罐砸了,把硬币全塞给奶奶:“买药!”
西、火种
最冷的那天,王桂芬突然说想吃槐花饼。可冬天的槐树早光了叶子,小树愣是爬到树顶,摘下最后几串干槐花。周建军和面时,发现儿子手背划了道血口子。
“疼不疼?”他问。小树摇头:“奶奶吃上饼就不疼了。”
饼烙好时,王桂芬却睡着了。周建军把饼放在她枕边,忽然听见母亲梦呓:“建军小时候,最爱吃槐花饼……”他眼眶一热,把儿子冻红的小手捂在自己心口。
五、炊烟再起
开春后,周建军在村头开了间修缮队。他手艺好,收费低,十里八乡都找他。王桂芬坐在门口晒太阳,看儿子扛着梯子进进出出,孙子背着书包跑前跑后,炊烟又从老灶台升起来了。
小树考上县重点中学那天,周建军在祖坟前磕了三个头。他对着父亲的墓碑说:“爹,您放心,我会守好这个家。”
那年中秋,王桂芬破天荒地没做腊肉。她颤巍巍地端出一盘槐花饼,金黄的饼皮上嵌着几粒红枸杞。“建军,小树,尝尝奶奶的手艺退步没?”
周建军咬了一口,咸得发苦——母亲把盐当成了糖。可小树却吃得狼吞虎咽:“奶奶做的最好吃!”
月光漫过老灶台,王桂芬的银发在风里闪着光。她忽然想起,西十年前那个雪夜,她也是这样抱着高烧的儿子,在灶前守了一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