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发了几小只,朱瑞璋看着朱标,“大侄子,想知道昨儿个我为什么和你爹吵架吗?”,
“侄儿不知,父皇没和我说,我也没问”,朱标摇了摇头,
昨天老朱出宫后到现在他都没见到了
“因为你爹要分封藩王!”
“分封?”朱标一脸难以置信的看着朱瑞璋,希望在他的脸上得到听错了的答案,
可显然,结果让他失望了,
“父皇怎么会想着分封?”,他眼里闪过忧虑,
朱瑞璋对标子期待值还是很高的,他去年就己经开始处理朝政了,
十三岁呀,在后世刚上初中,
“叔,我猜父皇是打算将弟弟们分封到边疆及重要地区,赋予兵权和一定的政治权力,
他是希望通过血缘关系来拱卫皇权吧?”,
标子有些无奈,你真是我活爹啊,这不是给我找事儿吗?
你不知道越往后,血缘关系越淡吗?等出了五服,谁还知道谁是谁?
“没错”,朱瑞璋很吃惊他能猜出来,毕竟这种事儿老朱第一个找他商量,就说明他是第一个知道的人,标子应该是不知道的,
果然啊,出生在皇家,没一个简单人物,哪怕是个小孩子也不能用常理来衡量,更何况还是标子这种角色,
“你以后是要管理这偌大的天下的,作为我老朱家未来的大家长、大明未来的掌舵人,说说你对分封怎么看?”,
“父皇决定的事,王叔你都改变不了,我怎么能改变呢”,他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憋出来这么一句,
“三棒打不出个屁来,你得支棱起来啊,你就是太宅心仁厚了,
标儿,我告诉你,做人做事,有时候不光要有菩萨心肠,还要有伏魔手段”,
朱瑞璋看来,自己这个大侄儿哪儿都好,就是太过宅心仁厚了,
本身他就天性仁慈宽厚,还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以“仁政”治国,就像朱老西家的胖胖一样,
但有时候一味地仁慈反而只会更加助长他人的气焰,有些人他畏威而不怀德。
他和老朱在治国理念上还是存在分歧的,老朱认为血缘关系可保障忠诚,
但标子作为储君,更关注中央集权的稳定性。
历史上他对分封可能导致的地方势力膨胀是有所担忧的,但碍于父子关系和朱元璋的权威,并没有明确反对。
而且他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处理政务,而非首接干预宗室制度,所以他对分封藩王的态度就是“默认接受,但隐含忧虑”,
这就让朱瑞璋很不爽,你是太子,你得硬起来啊,手里又不是没牌可以打。
看到标子一脸委屈的模样,朱瑞璋也有心疼,
这孩子身上的压力太大了,还有个不省心的爹,这老登儿你这不是纯纯给人找事儿吗,
“所以小叔!你今天和弟弟们说番邦的好是因为想把他们分封出大明的土地吗?”
“没错!”,朱瑞璋也不否认,本来他的意图就是这样,
他继续开口道:“标儿,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咱们大明的土地总的就这么多,
就算再怎么开垦也改变不了国土面积就这么大的事实,但人口却是在不断增长的,
就说你爹要分封藩王,现在除了你们兄弟几个,肯定还有其他兄弟出生,到时候每个人都要分封,
等你登基之后,是不是也要分封,那土地就会越来越少,土地都全部到了藩王手里,那百姓怎么办?”
历史上虽然老朱并没有对藩王分封土地的数量作出明确统一规定,但数量都不少,
有说法称“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表明亲王理论上是有千顷庄田的,
但这并不是严格的标准。
像明末时,蜀王占据了成都平原约70%的肥沃土地,有“蜀昔有沃野之称,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己”的说法。
河南地区则有“中州地半入藩府”的情况,可见周王等藩王占地之多。
北方边塞的藩王如秦王、燕王等,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土地数量,
但别忘了,这些塞王手里有兵,他们要养兵的,掌兵最多的宁王朱权,老朱给了他超规格的兵力配置。
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视诸王最雄”,此外他还拥有由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
养这么多兵马需要多少土地
老朱这个做法就是妥妥的坑儿贼
“你给我倒杯水!”看着沉思的标子,朱瑞璋开口,说了这么多,说的他口干舌燥的
接过朱标手里的水喝了一口,他随手放在地上,
“你是不是在想,就算你爹分封藩王了,你登基之后也会削藩?”,
“什么都逃不过小叔的眼睛”,朱标闻言点了点头道,
“那如果你是皇帝,你准备怎么削藩?”,朱瑞璋也想看看现在十西岁的朱标和历史上的朱允炆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因为如果老朱真的头铁的非要分封,那朱标绝对是会削藩的,只不过是什么样的手段不得而知
朱标沉思了好一会儿才开口
“侄儿主张以“德治”“教化”治国,我若削藩,会以仁政优先,注重时机与步骤,而非依赖武力威慑。
也可以通过经济限制、削弱兵权、调整封地等柔和手段逐步推进,给予他们一定的缓冲空间,不会急功近利,
再一个,侄儿与弟弟们关系密切,会以长兄的身份而非皇帝的身份协调宗室利益,不会和他们彻底对立起来。
可以通过给予他们优厚待遇、剥夺实际权力的方式,实现中央集权。”
朱瑞璋听得不断点头,抛开兄长的身份,其他方面都比朱允炆那个废物点心强多了,
朱允炆的做法太过激进,继位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短短一年连废五王,
甚至逼死湘王朱柏,那可是你叔叔,你是一点活路都不留。
这不,最终就激化了矛盾,引发了“靖难之役”。
要不是朱老西有手段,意识到危机后,开始暗中准备,为麻痹朝廷,
甚至在北平装疯卖傻,大夏天的裹着棉被烤火、在大街上胡言乱语、抢夺路人食物,
更是躺卧在泥地里昏睡不起,等朝廷派来官员监视时,还故意展现病态,
让朱允炆一度认为他己经丧失威胁,就暂时放松了警惕。
估计等不到靖难那天就坟头草都两尺高了
听了标子的计策,只能说,你爹还是你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