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底,中华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伟大的变革。那是一个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时代,新中国如一轮初升的朝阳,喷薄出无限的希望与活力。而土地改革运动,如同一场汹涌澎湃的浪潮,正在全国新解放的广袤乡村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中国成立时,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座沉重的大山,严重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广大农民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却始终被剥夺了对土地的真正所有权,如同被枷锁禁锢的奴隶,难以挣脱贫困与苦难的深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汗水浇灌着土地,却只能收获微薄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让农村经济陷入了停滞和贫困的泥沼,农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官平县作为新解放地区,土地问题尤为突出。这里的农村,仿佛是一个被封建土地制度笼罩的黑暗世界。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 - 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 - 30%的土地。那些地主们住在宽敞华丽的宅院,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们不劳而获,凭借着手中的土地,残酷地剥削着广大农民。而农民们则挤在破旧的茅屋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地主租种土地,承受着高额的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
在官平县的一些村庄,每到收获季节,地主的管家们便会带着打手,挨家挨户地收取地租。农民们辛辛苦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大部分都被地主搜刮而去,只剩下少得可怜的粮食勉强维持生计。如果遇到天灾人祸,粮食歉收,交不起地租,农民们就会面临着被地主打骂、驱赶甚至坐牢的悲惨命运。许多农民为了躲避地主的迫害,不得不背井离乡,西处逃亡。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他们缺乏生产积极性,不愿意在土地上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改良。土地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同时,这种土地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严重威胁着新生政权的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这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它将彻底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锁,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新生政权。
官平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刻认识到土地改革对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意义。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如同春耕撒种般向辖内乡村派出若干土改工作队。这些工作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是党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要将党的温暖和关怀传递到每一个村庄,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土地改革带来的红利。
土改工作队的干部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但都怀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他们背着背包,腰挎驳壳枪,带着党对农村土改的政策精神,沿着蜿蜒山道,信心满怀地来到了各自要去的乡村。背包里装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宣传资料,驳壳枪则是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的自卫武器。每一步山路都见证着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知道,自己和战友们即将开启一段改变无数农民命运的征程。
作为土改试验村青龙垭,迎来了由七名年轻县首机关干部组成的土改工作组。这七名骨干是从众多干部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青龙垭之所以被选为重点试验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里的土地集中现象十分严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极为残酷,农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村里最大的地主王大富,拥有着上千亩的土地,而村里的大部分农民都是他的佃户。王大富为人凶狠残暴,对待农民苛刻至极。他不仅收取高额的地租,还经常打骂农民,随意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农民们对他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着他的剥削和压迫。
同时,青龙垭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重要,交通也比较便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位于官平县城附近,周围连接着多个村庄。如果能够在青龙垭成功开展土地改革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那么就可以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官平县的其他乡村,推动整个县的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随着这支队伍的进驻,沉寂的山村骤然沸腾。原本宁静的山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村民们好奇地看着这些陌生的面孔,他们的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疑虑。期待的是这些干部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改变他们的生活;疑虑的是土地改革真的能够实现吗?自己真的能够分到土地吗?
工作组的首要任务便是筹建农会。农会是土地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将团结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到土地改革中来。工作组成员们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穿梭于青石巷陌,叩开贴着褪色门神的宅院。这些宅院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农民们的苦难。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故事。
工作组成员们用算盘拨响地主的剥削账。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交谈,了解每一块土地的情况,每一笔地租的数额。他们仔细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认真地计算着地主的剥削程度。通过仔细的计算,让农民们清楚地看到地主是如何剥削他们的。同时,他们还组织诉苦会,让农民们倾诉自己的苦难遭遇。
在诉苦会上,农民们声泪俱下,回忆着过去的艰辛生活。有的农民讲述着自己的父母因为交不起地租而被地主打骂的情景,有的农民讲述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饥饿而夭折的悲剧。一位名叫张老汉的农民,含着眼泪说道:“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给地主种地,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连肚子都填不饱。有一年,遇到旱灾,粮食歉收,交不起地租,地主带着打手到我家,把我家仅有的一点粮食都抢走了,还把我老婆打伤了。我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和地主理论了几句,结果被地主打得遍体鳞伤。要不是邻居们帮忙,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张老汉的话,引起了在场农民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哭诉着自己的悲惨遭遇。
这些故事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也点燃了贫农的翻身觉悟。农民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推翻封建土地制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对土地改革充满了期待,决心积极参与到土改工作中来。
工作组的主要之一,就是帮助村里成立农会。工作组开始在村里物色农会主席骨干,特别是农会主席人选。
当农会筹备组的木牌在设在祠堂的村公所的檐下挂起来时,一个三十岁的佃农肖宗贵正在自家晒场搓玉米。
肖宗贵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三代给东家当牛马。他从小就跟着父亲给地主干活,受尽了地主的欺凌和压迫。他的父亲因为交不起地租,被地主毒打,最终含恨而死。肖宗贵自己也在给东家抬轿时,肩头磨出了紫痂。
听着工作队员宣讲当选农会干部的标准后,他望着自己结满老茧的掌心,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渴望。他想到自己三代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忽然将玉米粒砸进竹篓。他意识到,三代给东家当牛马的肖家,不正该争这改天换地的机会吗?
“您老给断断,”他撞了撞吧嗒旱烟的邻居李大爷,“我这苦藤上结的瓜,配不配坐村农会头把交椅?”李大爷烟锅里的火星在青石板上溅出几点金芒,他看了看肖宗贵,缓缓地说:“后生家腿脚勤快是真……”李大爷的话还没说完,肖宗贵己蹿出院门,破褂子后摆惊起路边啄食的芦花鸡。
自此,肖宗贵仿佛换了一个人。村公所晨雾未散时便晃动着他挑水扫地的身影。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土改工作中来,为工作组的同志们服务,领着他们翻山丈量地主藏匿的黑田。这些黑田是地主为了逃避土地改革,故意隐瞒不报的。肖宗贵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他带着工作组,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将地主的黑田全部丈量清楚。
有一次,他们在丈量一块位于深山里的黑田时,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天空中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山路变得泥泞不堪,十分难走。但是肖宗贵没有退缩,他带领着工作组,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他的鞋子陷进了泥里,出时满是污泥;他的衣服被雨水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但是他毫不在意,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地主的黑田丈量清楚,让农民们能够公平地分到土地。
在丈量黑田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地主的阻挠和破坏。地主派人暗中监视他们的行动,试图阻止他们丈量黑田。有一次,肖宗贵和工作组的成员们正在田里丈量土地,突然从树林里窜出几个手持棍棒的人,气势汹汹地向他们扑来。肖宗贵毫不畏惧,他挺身而出,大声喝道:“你们想干什么?我们是在执行政府的命令,丈量土地,进行土地改革。你们要是敢阻拦,就是和政府作对,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那几个打手被肖宗贵的气势镇住了,犹豫了一下,没有敢动手。但是他们不甘心就此罢休,一首在旁边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肖宗贵和工作组的成员们没有被他们吓倒,继续坚持丈量土地。首到完成了全部的丈量工作,他们才安全地离开了那里。
肖宗贵还举着铁皮喇叭挨家解说《土地法大纲》。他知道,只有让广大农民了解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们讲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让农民们知道自己将成为土地的主人。他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宣传,嗓子都喊哑了,但是他仍然坚持不懈。
有一次,他来到一位老农民的家里,这位老农民对土地改革心存疑虑,担心改革后会出现反复。肖宗贵耐心地向他解释道:“大爷,您放心吧。这次土地改革是党和政府为了让我们农民过上好日子而进行的。土地分给我们之后,就是我们自己的了,谁也夺不走。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种自己想种的东西,再也不用给地主交地租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经过肖宗贵的一番解释,老农民终于打消了疑虑,脸上露出了笑容。
肖宗贵甚至把自家茅屋腾给队员当办公室,他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为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他愿意付出一切。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工作组成员和广大农民的尊敬和信任。
当筹备组开会讨论候选人时,工作队长在本子上记下对肖宗贵的一句评价:“肖某阶级立场坚定,斗争性强。”工作队长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肖宗贵对土地改革有着坚定的信念,他敢于同地主进行斗争,虽然在他身上,也表现出许多作为流氓无产者的弱点,如思想左倾,报复心理强,任性等等,但在整体上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选举农会领导大会的当天,祠堂楹柱间弥漫着旱烟与寒酸混杂的气息。村民们在选举之前,议论着选谁当村里的农会主席。老刘头认为农会主席还是要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引起了张寡妇的反对,她拍着条凳嚷起来:“识文断字顶啥用?得敢带咱们刨穷根!”
肖宗贵听了霍然起身,震得供案上香炉微颤:“民国廿八年腊月,东家把我爹踹下这台阶时,可没问识不识字!”天井楼下的阳光恰好映在他的肩头——那里结着给东家抬轿磨出的紫痂。众人听了肖宗贵的话,扭过头一齐看着他。
肖宗贵的话,说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大家都知道,在过去的岁月里,农民们受尽了地主的欺负和压迫,他们需要一个敢于为他们出头,敢于和地主斗争的人来带领他们进行土地改革。而肖宗贵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坚定的阶级立场和强烈的斗争精神,他的经历也让他深知农民的苦难和需求。
农会选举日的清晨,三只粗陶碗在香案上一字排开。随着老铜钟嗡鸣,裹着粗布褂的农民们攥着黄豆鱼贯而入。豆粒坠入陶碗的脆响此起彼伏,肖宗贵盯着属于自己的陶碗渐渐隆起金色小山,烟锅里的艾绒早己燃成灰白。
“经清点统计——”工作队长浑厚的声音惊飞梁上春燕,“肖宗贵同志当选青龙垭村农会主席!”暴雨般的掌声中,这个昔日的放牛娃接过包红绸的印章,忽然瞥见祖宗牌位旁“永锡祚胤”的匾额。他后颈沁出冷汗,却将印章攥得更紧——裤袋里沉甸甸的铜钥匙,此刻正贴着分田册沙沙作响。
肖宗贵当选农会主席,标志着青龙垭村的土地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将带领着广大农民,彻底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让农民们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青龙垭村农会成立了,村里的土地改革开始在农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起来。肖宗贵作为新当选的农会主席,开始发挥起重要的作用。他组织农会成员,制定了详细的土地改革工作计划,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首先,他们将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登记。肖宗贵带领着农会成员,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每家每户的土地情况。他们详细记录了土地的面积、位置、质量等信息,为土地的分配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在清查土地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地主隐瞒土地、虚报土地面积的情况。肖宗贵毫不留情地对这些地主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们如实申报土地情况。对于那些拒不配合的地主,他们则采取了强硬的措施,依法进行处理。
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肖宗贵还两组织农会成员对村里的阶级成分进行划分。他们将根据党的政策和标准,对全村的农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评定。将农户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等不同的阶级成分。在划分阶级成分的过程中,他们讲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一些难以确定阶级成分的农户,他们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做出了合理的划分。
在还将在完成土地清查和阶级成分划分之后,组织农会成员进行土地分配工作。他将制定了公平合理的土地分配方案,按照农户的人口数量、劳动力状况、土地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每一户农民都能够分到足够的土地。在土地分配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农户,如孤寡孤独、残疾人员等,他们将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关怀。
很快,肖宗贵就根据指定土地改革计划,开始组织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