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衡县
“你要是不收,我就把你的肉饼茶叶蛋都还给你!”钱婷婷扬起下巴,眼睛里闪着狡黠的光,“而且以后也不认你这个哥了!”
冯伟被她这么一说,顿时没了脾气,红着脸接过礼盒:“替你莲儿姐谢谢。”他小心翼翼地将盒子收好,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什么珍宝。
“等你们结婚,可得给我发电报!”钱婷婷笑着说,眼里带着真诚的祝福。
“一定一定!”冯伟的脸更红了,像个害羞的大男孩。
送别了冯伟,钱婷婷赶紧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将大部分东西收进百宝箱。出来时,看着轻了一大半的行李,她暗自庆幸有这个金手指。要是没有百宝箱,光是这些东西就够她受的了。
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人声鼎沸,混杂着各种方言,还有小贩的吆喝声。钱婷婷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思绪渐渐飘远。
火车终于进站了,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庞大的铁皮怪兽缓缓停靠在站台上。人群开始骚动,钱婷婷也起身,跟着人流向前移动。
找到自己的硬座位置,她把行李放好,舒了口气坐下。周围人声嘈杂,有人在大声说笑,有人在低声细语,还有小孩子的哭闹声。她索性闭目养神,开始清点这次的收获。
光是卖猪肉就赚了1400,加上酱油膏的380,还有在青河大队收的各种土特产,这趟可没白跑。想到这里,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翻开小本子,她仔细盘算着账目。工资、奖金、做生意的收入,一笔笔加起来,一共五千六百六十六元八角八分。数字很吉利,让她心情愉悦。
车厢里的温度渐渐升高,有人打开了窗户,带进一阵凉爽的风。钱婷婷靠在座位上,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思绪随着火车的节奏轻轻摇晃。
再看看百宝箱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物资,她忍不住在心里吐槽:【系统,你扣奖励那么积极,为啥不升级下储物空间?】
系统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沉默,仿佛从未存在过。
两天一夜的车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除了硬座硌得慌,其他都还不错。她大快朵颐着冯大哥准备的美食,看着其他乘客羡慕的眼神,心情别提多美。
夜晚的车厢里,灯光昏黄,大多数人都已经睡着了。只有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声音在黑暗中回响,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摇篮曲。
就连遇到极品夫妻带着熊孩子来要吃的,她也只是翻个白眼继续睡她的觉。那对夫妻站在她座位旁叽叽喳喳,可她充耳不闻,就这么睡得香甜。
等到了清河市才知道,那位极品媳妇被她气哭了想找人评理,可愣是没人敢吵醒她。想到这里,钱婷婷忍不住笑出声来。
清河市的站台上人来人往,她背着行李,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向着客运站走去。阳光明媚,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钱婷婷暗自好笑,转身坐上了去衡县的客车。车子启动时,她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风景,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下一步的计划。
衡县的秋风裹挟着咸腥的海味,钱婷婷站在火车站口,深深吸了一口气。两天一夜的火车颠簸让她浑身酸痛,脚步也有些虚浮。
站台上人来人往,她拖着笨重的行李箱,目光在周围扫视。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正推着板车经过,钱婷婷连忙叫住他。
“大叔,附近有招待所吗?”
“往前走二百米,右转就能看到一家。”中年男人指了指方向,又补充道,“那家干净,价钱也公道。”
钱婷婷道了声谢,拎着行李朝那个方向走去。深秋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街道上,空气中飘荡着若有若无的鱼腥味,让她想起小时候跟着父母去海边的情景。
推开招待所的门,一阵清凉扑面而来。柜台后坐着个戴眼镜的女人,正在翻看登记簿。
“同志,还有空房吗?”钱婷婷走到柜台前问道。
眼镜女人抬头看了她一眼,“有的,登记一下。”说着推过来一本登记簿和笔。
房间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钱婷婷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冲进浴室。温热的水流冲刷着疲惫的身体,她长舒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对着镜子扎好两个小辫子,头发还在滴水。但实在饿得慌,她也顾不上吹干了。换上一件藏青色的棉布上衣,钱婷婷抓起钱包就往外走。
人民饭店就在招待所对面,推开门的瞬间,扑面而来的饭菜香气让她肚子咕咕直叫。服务员穿梭在桌椅间,端着冒着热气的菜肴。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钱婷婷一边翻看菜单,一边观察着周围的食客。隔壁桌坐着一家三口,小男孩正在吃油炸蟹腿,咔嚓咔嚓的声音格外。
“服务员同志。”她招手叫来一个年轻的女服务员,“来一份面片,再来个蛤蜊蒸蛋。”
“好嘞。”服务员刚要转身。
“等等。”钱婷婷又叫住她,“海蜇汤也要一份,对了,鲅鱼饺子和鲍鱼炒饭也来一份。”
服务员惊讶地看了她一眼,“这么多,您一个人能吃完吗?”
“饿了两天了。”钱婷婷不好意思地笑笑,“那个油炸蟹腿还有吗?”
“不好意思,今天卖完了。”
填饱肚子后,钱婷婷开始琢磨正事。她从招待所借了辆自行车,顶着深秋的风往海边码头骑去。路上遇到不少骑着自行车的渔民,车后座上都绑着渔具。
不知不觉过了很久,她终于到了目的地。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下,她赶紧从包里掏出纱巾把脸遮住,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
远处,渔船正陆续靠岸。码头上人来人往,有等着家人回来的渔民家属,也有想买海鲜的城里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海腥味,还夹杂着柴油机的轰鸣声。
钱婷婷站在人群中,仔细打量着每一条靠岸的渔船。渔民们正忙着往岸上搬运渔获,有的直接在码头上摆摊卖,有的则装车送去合作社。
她不是来买个把斤的散户,得找个收获不错的船队才行。很快,她就锁定了目标。三艘渔船上的收获格外丰富,船员们正在讨论要不要送去合作社。
“各位同志。”她压低声音走上前,“我是外地供销社的采购员,每斤多给你们两分钱,要不要考虑卖给我?”
渔船队长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警惕地打量着她:“小姑娘,我们不做投机倒把的买卖。现在政策严,你可别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