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你有什么遗言。”
望际跪在地上,失魂落魄,没有任何反应。
见他也没有任何遗憾,望逍遥便立即用剑刺进他的心脏,血液立马从伤口处蔓延出来,望际随着剑的拔出便当场死去。
念在同门一场,逍遥此举是故意而为。念在同门一场,让他痛苦死去。
逍遥虽然己经惩罚杀人犯望际,可他的心里没有半点为师弟们报仇后痛快,内心只有悲伤,无尽的悲伤。
他望着倒地的师弟们,发现原来重伤的师弟们在不久前己经咽气,他们没能见到自己亲手杀了师门叛徒。只有一个小师妹望灵儿还活着,但她也因为救人体力不支晕厥过去。
他抱起小师妹,只想离开这个伤心地。
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背后却传来了极其不祥的气息。
“不可能,背后还有其他人?”望逍遥相信自己己经杀死了望际,便认为这背后的气息是其他人。
他转过身去,去见到刚刚死去的望际重新站起来。
“这。。。死人怎么可能复生?”但在他眼前却是活生生的望际。
他很快察觉到了不对劲,他认出眼前之人散发的是黑色的炁。
“这是咒术,他竟然给自己下了如此强大的诅咒。”望逍遥惊叹道。
炁分为正向和负向,正向的炁为正常状态的炁,使用时没有任何负面作用。而负向的炁由极大的怨念产生,使用时带着苛刻的条件以及负面作用。
正向的炁在生命结束之后,便会消失。而负向的炁不然,甚至有可能因为死后,怨念更强更加厉害。而咒术是由负向的炁所催动的“法术”。
由于长期服用血爆丹,望际精神状态并不稳定,时常癫狂。由于受到内鬼的教唆,他在癫狂状态下给自己下了诅咒,甚至他都不记得有过此事。
这个诅咒的条件便是:即便自己死掉后,只要有望氏族人靠近,便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此时,望逍遥便己然触发了这个诅咒的条件。见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望际,他心里升起了一种愤怒。
“死了都不安息,还要为非作歹。难道自己的师弟师兄都杀光了,还不满足吗?”他忿忿不平道。
他哪里知道这个诅咒很早之前己经下的。
由于背着望灵儿,他不能施展出真正的实力。便一剑飞出,将望际打飞进石道,趁着他没有追过来,而自己背着师妹赶紧离开。之后,便再无人找到他们的音讯。这也是他们的木牌在山洞里没有被找到的原因。
望荣并不纠结遗失的一两块木牌,对他来毕竟己经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一些证物遗漏本来也属于正常。
看着眼前的木牌和黑骨,他心里己经盘算好了计划。
在被望荣指点之后,一帆开始学习炁的形态的同时展开,几天时间,他便己然熟悉掌握。
他便要再去跑到望荣那里去,请教经验。
“师傅,我己经熟悉掌握炁的多形态展开了,你看”一帆随即展示出了了多种炁共存的形态。
见到一帆如此快速上手,望荣一扫前几日内鬼一事的心烦意乱。
自从收了一帆这个闭门弟子后,望荣己经很久没有感受当师傅的快乐。
当年望氏十杰的失踪,让他己然断了收徒弟的想法,倘若望动,望秋不是自己的孙辈,他也绝不会收为弟子进行教导。
排除了血亲外,一帆是他这五十年收的第一个弟子,也很可能是最后一个。想到自己这个徒弟如此争气,望荣十分欣慰。
他没有急着开始教导,反而给一帆递了一杯热油茶,一帆见上面没有热气,便拿起首饮。
“好烫”他喊了一声,由于表面覆盖了一层油膜,此茶即便很烫,也没有蒸汽冒出,一帆的嘴唇都被烫红了,拿手拼命扇风。
望荣缓缓说道:“小帆,喝茶时一定不能急,要谋定而后动。先欣赏茶色,再感受茶温,最后放入嘴里,细细品味茶味。”
望荣在一帆的心里是个鬼精的粗糙大汉,他突然文绉绉的讲茶道,让他变得很不习惯。
“虽然这些是茶道的一部分,但是世间很多事情的道理便是如此。你刚才被茶烫到,便是吃了心急的亏。”
听到师傅说的话绕来绕去,听不太懂他想表达什么。便问道:“弟子愚昧,不知道师父所指何事?”
听到一帆的提问,望荣答道:“你学习得很快,不到几天便把人家几周的修炼给学会。但是太快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根基不牢。”
说道,望荣便开始演示了一番,他先是施展起了法术-天罡战铠,将其覆盖在自己手臂上,忽然那战铠飘忽不定,紧接着便是爆炸。
一帆赶紧趴着躲在桌子后面,随着烟雾散开后,在望荣手臂爆炸的部位,出现了一个黑影。
“这就是强行使用不稳定的炁,强行生成法术的下场,这算是轻的了。”望荣拍了拍手臂,便把表面的黑灰拍去。
“这便是使用法术的第三步:保持炁的稳定,我待会传授你一个心法,叫清心决,通过这个能够让自己的心境保持平静,能够助于炁的修行。”
说罢,望荣便把相关的口诀传授于一帆,他十分专心的记忆着望荣说的每一个字。
“接下来,便是法术的最后一步:观心象。学习心法也是为此步打下铺垫。需要每日观察自己的心象,感悟法术,然后通过想象力在现实复现法术,这施展出来的法术也叫本命法术。而这也是身为一个修士最重要的法术之一。”
“???观心象是个什么鬼?完全搞不明白”一帆忍不住内心吐槽。
“师傅,观心象有什么具体操作吗?”一帆问道。
“观心象便是要视察自己的本我,修道有句话叫做表我,本我,超我。我们日常照镜子,看到的模样叫做表我。当你闭上眼睛,用心眼观察自己的时候,便是本我。一开始,你会胡思乱想,看不清任何东西,但当你心平气和,感受到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时候,便发现内心中的那个自己越来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