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先生啊,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照您所说,我、高炽还有瞻基可都是一代明君啊!我们祖孙三代齐心协力,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怎么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这实在让人想不通啊!您看看历史上,有哪家的皇帝登基时,能这样幸运,前面三任皇帝都是明君,专门为他积累财富和资源呢?这种情况简首就是百年难遇啊!就算是把一头猪放在皇帝的位置上,恐怕也不至于把国家搞成这样吧!”
“额,他也算是比较有能力的,只不过他的能力都体现在外交方面了,至于其他的地方只能说一言难尽了。不过他倒是为后世子孙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废除了殉葬制度,在明史中记载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所以也算是有正面效果的。”我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您要做好心理准备了,否则我怕你们两个接受不了。”
“墨先生,还请您继续吧,朕想知道朕的这位子孙究竟做了点什么?”
据明史记载,朱祁镇在年仅九岁时便登上了皇位。在其继位初期,由于年龄尚小,无法独立处理朝政,因此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位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共同辅佐,继续维持着宣德皇帝(朱瞻基)所开创的盛世局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辅政大臣们相继离世,朱祁镇开始逐渐掌握实权。但与此同时,他却对身边的太监王振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和信任。王振善于迎合朱祁镇的喜好,深得其欢心,从而得以在宫廷中权势日盛。
由于朱祁镇自幼与王振相处,对他的信任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这种过度的信任使得王振得以在朝廷中为所欲为,结党营私,严重扰乱了朝政。
正统十西年七月,北方的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大军侵犯大明边疆。
听闻这个消息,朱祁镇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想起了自己的太爷爷朱棣和父亲朱瞻基,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皇帝,尤其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朱祁镇暗自下定决心,也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有军功的皇帝,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就在这时,王振在一旁煽风点火,不断地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他说这不仅可以展示皇帝的威严,更能鼓舞士气,让士兵们奋勇杀敌。朱祁镇被王振说得心花怒放,最终决定亲自率军出征。
两天后,朱祁镇下达了命令。他任命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负责京城的安全和政务。随后,他与王振一同抽调了包括京营在内的 20 万大军,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出发。
这 20 万大军中,不仅有英勇善战的士兵,还有众多经验丰富的将领。其中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 100 余名文武官员。他们都是朝廷中的精英,朱祁镇对这次出征充满了信心。
然而,当朱棣和朱瞻基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们都感到十分惊讶。朱棣久经沙场,深知战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他立刻意识到,朱祁镇召集 20 万大军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这实在是太仓促了。
朱瞻基也精通军事,他同样对朱祁镇的决定表示担忧。他认为这样匆忙出征,军队可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将领们之间的配合也需要时间来磨合。如此草率地行动,恐怕会给这次出征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在大军出征之后,王振凭借着皇帝对他的极度宠信,成功地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成国公朱勇虽然被封为大将军,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实权,而随征的其他文武大臣们也同样被剥夺了参与军政事务的权利。
时间来到了 7 月 19 日,大军浩浩荡荡地走出居庸关,一路经过怀来,最终抵达了宣府。
到了 8 月 1 日,大军顺利开进大同。然而,就在此时,也先察觉到了明军的强大实力,于是他果断下令收拢军队并向后撤退。这样一来,他既可以静观明军的动向,又能够巧妙地将明军引入广袤的草原,从而充分发挥自己骑兵的优势。
当得知也先撤军的消息后,随征的文武大臣们纷纷劝谏朱祁镇尽快返回京城。毕竟,现在边关的祸患己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继续前进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然而,王振却对大臣们的建议置若罔闻。他坚信也先的撤退仅仅是因为害怕大明的军队,一旦他们撤回京城,也先肯定会再次侵犯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