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高明并未当上皇帝?”
这一句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在几人耳畔炸响,让他们惊愕得合不拢嘴。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竟都有些难以置信,异口同声地问出了这句话。
李渊作为李承乾的祖父,同时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对李承乾寄予厚望,期望他能够继承李氏家族的统治地位,维系唐朝江山的稳固,延续自己所开创的基业,成为一名出色的守成之君。从李承乾的名字中,便不难看出李渊的这份期许。“承乾”二字,意为“承继大业,总领乾坤”,这其中既包含了对皇孙的殷切期望,也寄托了李渊对天下尽归李家的美好愿景。
而李世民对于李承乾的期望,则更为复杂一些。他不仅希望李承乾能够继承自己的位子,成为一名宽厚仁慈的君主,还在平日里对他进行着悉心的培养,希望他能够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和智慧。
相比之下,长孙皇后的心思就单纯多了。她只是单纯地为李承乾的生命安全担忧。毕竟,在那个时代,谋反失败往往意味着死路一条,很少有人能够幸免。更何况,当时的长孙皇后己经离世,她无法亲眼看到李承乾的未来,心中的忧虑自然也就更深了。
“我竟然会谋反?”
李承乾此时还震惊于自己将来会谋反的消息中无法自拔,毕竟此时的他正处于父母疼爱,祖父关心的时期。且贞观二年,李承乾与李泰两人也正处于兄友弟恭的时期,所以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谋反了。
“不错,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李承乾确实谋反了。在谋反失败之后保住了性命,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我一脸坦然地回答道。
然而,话锋一转,我紧接着说道:“不过,李承乾的谋反与李世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就在我准备详细解释时,朱元璋突然插话打断了我,他似乎并不想听我解释,而是更热衷于看李世民的笑话。毕竟,他可不想让我把事情解释得太清楚,那样他就没得热闹可看了。
我无奈地看了朱元璋一眼,然后继续说道:“首先,李世民对他的西子李泰格外偏爱。李泰不仅才华横溢,擅长文学,而且深得李世民的欢心。李世民不仅给予李泰远超规格的赏赐,还允许他在魏王府设置文学馆,招纳天下士人。这种过度的偏爱,让李承乾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弟弟的威胁,也使得他的焦虑和猜忌与日俱增。”
我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其次,李泰本身也并非安分守己之人,他对皇位有着强烈的野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暗中拉拢朝中大臣,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魏王党’。这个党派与李承乾的势力展开了明争暗斗,双方互不相让,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据相关史料记载,李承乾在其人生后期很可能遭受了足部疾病的困扰,这无疑给他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自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父亲李世民并未对他表现出应有的关怀与照顾,反而常常忧心忡忡地担忧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如何能够胜任皇帝的重任。这种态度使得李承乾在面对父亲时愈发感到压力和不安,而李世民对他的要求也变得越发严苛。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采用了李渊曾经使用过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导致李承乾与他的兄弟之间产生了持续的对立。更为糟糕的是,李世民从未试图去调和这种矛盾,反而一首对李泰有所偏袒。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不断地积累着李承乾内心的怒火,让他对父亲和兄弟的怨恨与日俱增。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所带来的影响。李承乾亲眼目睹了他的大伯一家惨死在他父亲的手中,那满地的鲜血至今仍历历在目。而如今,他发现自己的处境与大伯当年竟是如此相似,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恐惧?他害怕自己会重蹈大伯的覆辙,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这种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中,李承乾最终选择了奋起反抗,以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珍视的一切。”
我的话像是一柄尖刀,首愣愣的刺进了李渊等人的内心,让他们久久不能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