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的晨光微露,山间薄雾环绕,缥缈间透着幽静与神秘。浣碧一身简洁的布衣,手持竹篮,兴致勃勃地与尚真一起,踏上了这段野山寻药之路。
在出发之前,尚漓师父早已将今日所寻草药的模样、性味一一叮嘱:“浣碧,此次上山,须得仔细辨识那些药草的样貌和气味。所寻几味药草皆属珍品,若能寻得,定能对你日后的研习大有裨益。”
“师父放心,弟子必当悉心探寻,不负您的厚望。”浣碧信心满满地答道。
尚真也坚定地点了点头,虽知自已的悟性不如浣碧,但心中依旧满怀着希望,渴望能有所收获。
尚漓拍了拍浣碧和尚真的肩膀,慈祥地说道:“山高路远,需小心行事。若有疑惑,可细细琢磨,不必仓促。待日落之时,便下山回返。”
浣碧与尚真齐声答应,随即迈步朝着山上而去。
山路蜿蜒,草木青翠,浣碧与尚真踏着松软的泥土,细细寻觅师父所描述的珍草。
“尚真哥哥,你还记得师父所说的‘石黄草’吗?”浣碧边走边问道。
尚真点点头,略带不确定地道:“是那种叶片细长而泛黄,根茎清香的草吗?”
浣碧笑了笑,解释道:“正是,师父说石黄草色泽淡黄,叶片细小,若不细看极易与山间杂草混淆。它的气味微带苦涩,入药能安神定心,尤对脾胃虚弱之人有疗效。”
两人正说着,忽然闻到一股微苦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浣碧目光一亮,低声道:“闻这气味,莫不是那石黄草?”
她蹲下身,轻轻拨开草丛,果然见到几株细小的淡黄叶片之草。浣碧轻轻摘下一片叶子,放于鼻尖轻嗅,微微苦涩的味道与尚漓所言不差分毫。
“尚真哥哥,快看,这就是石黄草。”浣碧欣喜地向尚真示意。
尚真也凑上前,小心翼翼地辨认着:“果真是石黄草,看来我们运气不错,刚上山便寻得了。”
浣碧将石黄草细致地放入竹篮,随即说道:“师父还教我石黄草入药的方法:将它晾晒至干,研磨成粉末,煎汤时配以生姜,能和胃止痛,甚为有效。”
两人继续前行,山风吹来阵阵药草的清香,随着山势攀爬而上,途中又听闻山鸟啼鸣,增添了几分野趣。
忽然,浣碧指向前方一丛翠绿的草木,低声道:“那处似是‘青白花’。”
“青白花?”尚真微愣,旋即回忆道:“是那种花瓣白而根茎青绿,味道有些辛辣之感的草药?”
浣碧点点头,轻声道:“对,青白花辛香,尤为治寒湿之症所用。此花不仅能去寒气,还能驱除湿毒,甚是珍贵。若制成药方,可疗多种风寒之症。”
她轻轻摘下几朵青白花,随即仔细察看:“师父说,青白花不可煮得太久,否则药性过重反伤正气,需得小火煎煮,温水熬服才是正道。”
尚真见她如此熟练,不由得赞叹道:“浣碧,你的医识确是令人叹服,祖父定会为你感到欣慰。”
浣碧笑着摇了摇头:“尚真哥哥,师父曾说过,医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不断精进,方能不负病患之托。”
两人继续深入山林,不觉已至正午,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光斑。行至一片阴凉之地时,浣碧忽觉脚下的泥土格外松软,低头一看,竟发现了几株浅青色的叶片草药。
“这该不会就是‘紫枫草’吧?”浣碧喃喃自语道。
尚真闻言凑过来细看,只见紫枫草叶片细小,色如青黛,隐隐泛着一丝紫色,气味微微清凉。
浣碧摘下一片叶子,闻了闻,确实有股淡淡的清凉气息,不由得大喜道:“这是紫枫草!紫枫草不仅能消肿止痛,还对肌肉损伤有奇效,真是难得!”
她小心翼翼地将紫枫草放入篮中,解释道:“紫枫草需用酒煎,方能发挥最佳效用,且不可混入他药,否则易损其药性。”
尚真点点头,感慨道:“浣碧,看来今日一趟山行,真是大有收获。”
天色渐晚,两人满载而归。回到山脚之时,尚漓师父早已等候多时,见二人带回满满的药材,欣慰地笑道:“看来此番你们果真有所收获。”
浣碧一边取出药草,一边将寻得过程娓娓道来:“师父,今日我们寻得石黄草、青白花,还有紫枫草,这些皆按您所言,确有奇效。”
尚漓点点头,目光透出些许赞许:“不错不错,这些药草在山间难寻,你们既能辨识清楚,已属不易。来日再加以精研,医道自可大成。”
他将药草逐一检查,满意地说道:“紫枫草性凉,入酒煎服;石黄草味苦,和姜熬煮;至于青白花,寒热交替之症皆宜,用法各有不同。你们记住,药性虽同,施法却需灵活,方为大医之道。”
尚真恭敬地应道:“祖父所言极是,弟子定当谨记。”
浣碧亦感激道:“师父教诲之恩,浣碧铭记于心,日后定会用心研习,精进医术。”
尚漓点头微笑,缓缓道:“医道虽苦,但唯有恒心方能持久。浣碧,尚真,愿你们皆能以仁心治病,施药为善。”
浣碧与尚真郑重点头,心中暗暗发誓,今后定会将师父的教诲铭刻于心,不负医者之志。
山间的夜风轻拂,带来一丝凉意,浣碧与尚真正一心一意将所采集的药草整理完毕,仔细放在草垫上晾晒。尚漓师父坐在一旁的竹席上,端详着弟子的每一个动作,目光温和而深邃。
尚漓轻轻拍了拍身边的蒲团,示意两人坐下,缓缓道:“你们今日能辨草寻药,技艺精进,已是不错的进步。然,医道之深远,不止在药,更在心。”
浣碧和尚真双双坐下,安静地聆听。浣碧微微抬头,见到师父深邃的眼神,忽然明白,接下来的话,或许才是真正的教诲。
尚漓望着远处的夜幕,若有所思地说道:“人有百病,草木各异,病人千态,药理万种。医者的任务,既是治病,又是知人心。浣碧、尚真,你们可知这其中的意义?”
浣碧微微思索,试探性地答道:“弟子以为,医者需不仅治病之技,亦需修养心性,理解病者的疾苦与心意。”
尚漓微微点头,淡然一笑:“不错,知人心,是医道修行的一个重道。很多时候,人心之病,比身病更难医。”
他顿了顿,和浣碧轻声说起百草经 :“此书乃百草之纲领,其中蕴含的药理精妙无比。你先细细研读,待真正领悟后,再从中体悟出不同药草之间的关系,方能在药性相克中找到调和之法。”
浣碧想起师父送自已的《百草经》,心中默默下定决心要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不负师父的重托。
翌日清晨,山中鸟鸣清脆,伴着晨露的凉意,浣碧和尚真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尚漓师父带着他们在院中设起一排小药炉,亲自指导两人熬制昨日采得的药草。
“浣碧,取些石黄草,慢火熬煮,待药液渐浓,再添加生姜。”尚漓师父在旁温声指点。
浣碧熟练地取出石黄草,放入药炉中,随着火焰渐起,微微的药香也随之四溢。她一边小心掌控火候,一边仔细观察药液的变化,心中默念着《百草经》中关于石黄草的记载。
不多时,药液渐渐变得浓稠,散发出一种特有的苦香。尚漓师父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道:“石黄草苦涩,却能安神健脾,若是配以温补之物,亦能调和阴阳,使之疗效更显。”
尚真一旁也在认真观看,不由得感叹道:“原来每一味药草的相性如此微妙,稍有不慎便会影响药效,难怪祖父一直强调细心之道。”
尚漓笑道:“医道之深,既在药性,更在人心。你们二人日后行医之时,需时刻牢记,医者之心,犹如治病之药,一念偏差,便可能害人性命。”
在接下来的几日,浣碧和尚真每日研习草药的配制与熬炼,渐渐地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药理。然而,浣碧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未解。她见师父每日都在仔细教导,似乎意有所指,于是鼓起勇气问道:“师父,您常言医道之深在人心,但弟子愚钝,尚不知该如何体悟这份‘人心’。”
尚漓微微一笑,眼神变得悠远,似乎回忆起往昔。他叹了口气,道:“浣碧,你心地纯善,自然是极好的。只是行医之路上,善心固然重要,但亦需坚韧。凡事不能一味同情,否则难以辨明病症之本。比如,有些病患的痛苦在身,而有些在心,若不加分辨,医治之法便会误入歧途。”
浣碧沉思片刻,仿佛领悟了一些。她轻轻点头,低声道:“弟子明白了,医者须仁心,但亦需明辨,方能治病救人。”
尚漓满意地看着浣碧,轻轻点头:“记住此言,你将来定会受益匪浅。”
几日后的清晨,尚漓忽然决定带两人下山去集市,采购一些医用的器具与材料。山间日子虽然清苦,偶尔下山也算是一种放松。
三人沿着山道慢慢走下,浣碧与尚真在途中聊起了这些日子学到的知识。尚真不禁感叹道:“这医道果真是深不可测,每一种药草都藏着无穷的奥妙,真不知祖父是如何将它们逐一记下的。”
浣碧微笑道:“尚真哥哥,你有心学医,必能渐渐掌握的。师父曾说,医者最重的是恒心与专注。”
尚漓在旁听着,轻轻笑道:“浣碧言之有理,医道虽繁杂,但若用心钻研,必可融会贯通。”
集市之中熙熙攘攘,各色人群川流不息,浣碧和尚真跟随师父穿过人群,来到一处专卖药材的摊位前。浣碧一眼便认出几味药材,颇为高兴地拿起查看,不时向师父请教其性味与功效。
尚漓耐心地为她讲解,直到浣碧一一熟记。最后,他微笑着将几包药材递给浣碧,语重心长地说道:“行医之人,不仅要会辨药,还需懂得药材之珍稀。比如这‘黄精’,乃补气滋阴之物,若用在对症者身上,便能起到大补的效果。”
浣碧点头,将药材收入包袱中,心中暗暗记下这些药材的用途与特性。
夜幕降临时,三人已然回到山中小屋。尚漓让浣碧和尚真回房休息,自已则静静坐在院中,似在回忆着什么。浣碧悄悄地来到房外,望着师父的背影,不知为何,总觉得这几日师父有些话语未尽,似乎在等待着某个契机。
回到房中,浣碧打开了师父赠与的《百草经》,翻阅之下,才发觉书中并不止记载草药的功效,更多的是一段段心得与感悟。每一味药草旁,尚漓都写下了自已的领悟与用药的心得,字字句句皆是多年积累的心血。
浣碧轻轻抚摸着书页,心中默默立下誓言:“师父所托,弟子定会尽力而为,不负医者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