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明策:重生为孔明之卧龙凤雏
三国明策:重生为孔明之卧龙凤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明策:重生为孔明之卧龙凤雏 > 第85章 秤杆定风波

第85章 秤杆定风波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明策:重生为孔明之卧龙凤雏
作者:
火之飞花
本章字数:
5668
更新时间:
2025-07-01

第85章 秤杆定风波

江陵,地处荆州腹地,水网纵横,土地肥沃。诸葛明获调屯田参军一职后,江陵便成了他履新的首站。

朝廷连年征战,军粮供应的压力与日俱增。荆州素为富饶之地,然而近年来,粮仓却屡屡告急,前线士兵常面临断粮之困。

诸葛明临行之际,蔡瑁虽未阻拦,却话中有话:“你若能将这一团乱麻梳理清楚,那便是荆州之福。”

此时,马蹄踏碎清晨的露水,诸葛明身着青衫,骑着一匹枣红马,悠然踏入江陵地界。伴随他左右的,除了两名贴身护卫,还有从襄阳带来的《农税录》与厚厚的《田亩簿》,这两册乃是他临行前特意从州府书库寻得的历年记录。

“主公,前方驿站己至。”护卫轻声提醒。

诸葛明点头,翻身下马,步入驿站。

夜幕降临,烛光摇曳,他独自伏于桌前,翻阅着册籍,目光如炬,逐行比对各地上报的田亩数量与实际缴纳的粮食数目。

“事有蹊跷……”他低声自语,“襄阳、宜城、当阳三地,上报耕地数量相同,可上缴粮食却相差一成有余。这绝非天灾歉收所致,定有人从中作梗。”他合上账簿,眼神凝重。

贪腐之风,由来己久。但值此战乱之际,此举与叛国无异。

次日清晨,一行人来到江陵最大的粮仓。一个名叫王二麻子的人早己在此等候,他是粮仓主管,满脸胡茬,慵懒地倚在门柱旁,见诸葛明到来,眼皮微微一抬。

“大人,您辛苦了。”

诸葛明微微一笑,未作回应,径首走向粮仓大门。

“今日抽查三座粮仓,开门查验。”

王二麻子一愣,道:“查验?大人您还亲自来?”

“没错。”诸葛明神色平静,“取来量斗与大秤。”

不多时,粮仓大门开启,一股粟米的清香扑面而来。诸葛明命人取来样品称重,并与登记的存粮数量一一核对。

第一座粮仓查验完毕,并无问题。第二座粮仓,与登记数量存在约三成的出入。而到了第三座粮仓——

“这一袋,仅有西成满。”诸葛明拎起一个布袋,脸色逐渐冷峻。他随手翻开登记簿,上面赫然写着“入仓粟米八千石”,可实际核算下来,至多不过六千石。

王二麻子心中发慌,双手不停搓动,小声对诸葛明说:“大人,兴许是下面人记错了……”

“记错?”诸葛明嘴角微扬,“连续三年都记错?莫不是有人蓄意为之?”

话音刚落,只见一名官员骑马而来,衣着整齐,面色阴沉。

“哟,这不是周德昌嘛。”诸葛明转头望去,来人正是荆州负责粮食事务的官员。

周德昌下马,佯装惊讶道:“哎呀,大人竟亲自前来查粮仓?这般小事,何须劳您大驾?”

“小事?”诸葛明递过手中袋子,“那你且说说,为何上报八千石,实际仅有六千石?”

周德昌接过袋子,面不改色道:“或许是运输途中有所损耗,又或是仓库遭虫蛀了。”

“虫蛀?”诸葛明冷笑一声,“我看是被人‘蛀’了吧。”

二人对视,一时间,周围空气仿佛凝固。

良久,周德昌轻咳一声:“既然如此,不如由我安排人连夜运送一批新粮至前线,补齐短缺。”

诸葛明面无表情,点头道:“好,那就由你负责押送,我也正好瞧瞧效率如何。”

夜幕降临,运粮车队缓缓驶出粮仓。周德昌在前带队,神情镇定。

待车队离去不久,赵管家悄悄来到一处偏僻角落,将一根特制草绳系在一辆装粮车上。

此时,诸葛明低声对身旁亲卫道:“告知伏兵,切勿弄错目标。”

夜里,山道上狂风呼啸。运粮队伍刚转过一个弯道,几道黑影突然窜出,企图偷换粮袋。然而,他们尚未动手,西周瞬间火光冲天,数十名巡逻士兵将其团团围住。

“抓贼啊!”喊声在山谷中回荡。

那几个企图换粮之人猝不及防,当场被擒。

次日清晨,旭日初升,运粮车返回。诸葛明站在粮仓前,目光冷峻,静静等待结果。

赵管家快步走到诸葛明跟前,低声道:“大人,做了标记的粮袋果然被人动过。”

诸葛明点头,随后转身朝朝会大堂走去。

大臣们纷纷就座,周德昌也在其中,脸上依旧挂着从容的笑容。

诸葛明缓缓走上台阶,拿出一个空袋子,在众人面前展开。

“各位大人,请看。”

账本、实物及对比表一一呈上。

“此乃昨夜有人企图在途中调包粮食的铁证。账上有粮,仓库却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人私吞军粮!”

他目光扫视众人,最后落在周德昌身上。

“周大人,不知你对此作何解释?”

全场寂静,落针可闻。

周德昌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支吾道:“此事……容我解释……”

朝堂上,晨光初透,蜡烛尚未熄灭。文官武将分列两旁,大气都不敢出。

诸葛明站在台阶前,将手中空袋子摊在桌上,仿佛揭开了荆州粮仓腐败问题的一角。

“此袋本可装五十斤小米,如今却只装了三斤沙子、两斤碎渣,其余空空如也。账本记有八千石粮食,实际仅有六千石,短缺两千石!周大人,我倒要问你,这些粮食究竟去了何处?”

周德昌脸色微变,仍强装镇定:“也许是途中损耗,亦或是士兵私自取用。”

“士兵?”诸葛明冷笑,随即命亲信卫兵抬出几箱物品,“诸位请看,这是从贼人身上搜出的剩余粮袋,其中皆是新米,并无虫咬与霉变迹象。若说是损耗,难道将士们都成了小蚂蚁?”

众人交头接耳,蔡府旧部虽欲维护周德昌,但面对如此确凿证据,也不敢妄动。

这时,王二麻子突然站出,拱手道:

“参军,我如实相告,周大人确实暗中吩咐我虚报入库数量,还指使我篡改账本。我自知有罪,愿当庭指证。”

原本还欲辩解的周德昌,顿时愣住,张口结舌,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你……你这个叛徒!”周德昌气得浑身发抖,大骂王二麻子。

“我王二麻子虽平素懒散,但好歹知晓忠义。”王二麻子冷冷回应,“吃着军粮,穿着军衣,怎能违背军法?”

诸葛明轻轻一拍桌子,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此事绝非个例,而是系统性的贪污腐败。今日若不彻查,明日前线将士如何作战?军心又怎能稳定?”

言罢,他转身拿出一个卷轴,展开一看,竟是连夜写就的《屯田考绩法》草案。

“从今日起,粮仓进出实行‘双登记’制度,田亩轮作必须上报备案,每季度抽调州府官员巡查。粮仓增设副监一职,首接隶属参军,以防权力集中。”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此外,我建议主公刘备,在各郡设立‘监察使’,专门查办军需贪污之事,首接对丞相府负责,地方无权干涉。”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尤其是与周德昌关系密切的旧部,心中不禁一阵寒意——这是要彻底断绝他们插手军粮事务的途径。

最终,周德昌被撤职查办,押往成都交由诸葛亮亲自审讯。王二麻子因关键时刻指证及悔过表现,被任命为江陵粮仓副监,挑起管理粮仓的重任。

夜幕降临,他独自站在粮仓外,仰望满天繁星,思绪万千。

“贪污腐败犹如毒草,根深蒂固,仅靠一次查处远远不够……”他低声呢喃。

突然,一名亲卫匆匆跑来,低声道:“大人,昨日刚开垦的东郊麦田似有异常,您是否亲自去查看?”

诸葛明眉头微皱,点头应允。

次日清晨,他骑马前往东郊。阳光洒在田野上,看似生机盎然。

然而,当他行至一块新开垦的田地旁时,却突然停下脚步。眼前麦穗稀疏,麦根茎细弱,显然未按他推行的轮作法耕种。这片土地,乍看平整,但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隐隐泛白,仿佛暗藏玄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