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二章 幕后推手·水火之争(续)
朝堂之上,议事厅内大臣齐聚。刘表端坐主位,眉宇间透着疲惫。荆州近年来灾祸频发,加之儿子们争权夺利,着实让他心力交瘁。今日这场“治水之争”,无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诸葛明身着青色衣衫,神色淡定,怀中揣着他与黄月英通宵绘制的水利工程图及详尽数据。他站在大殿中央,目光扫过蒯越那边满脸讥笑的士族门客,心中己有成算。
“州牧大人,容我禀告。”诸葛明拱手行礼,声音清朗,“此前我前往宜城实地勘察水势,发现老堤坝根基尚可修复,且该地地势比新选之处高三丈左右。若执意于新址修建低坝,非但无法阻挡洪水,反而会使堤坝更易垮塌。”
话未说完,陈安便不屑地哼了一声:“哼,不过是书生之见,只会纸上谈兵。我们皆精通水利,岂会仅凭一张地图便下结论?”
“那就以事实为证。”诸葛明非但未恼,反而微笑着展开图纸,“这是我亲手绘制的地形图,上面标注了汉江各段的水流速度、水压以及土壤的承受力。若加固原堤岸,只需三千人力,半月即可完工。但若是重建堤岸,需万人劳作,耗时至少三个月以上,且风险极大。”
此言一出,大厅内顿时议论纷纷。
蒯越脸色微变,严肃问道:“你说得轻巧,那具体该如何修缮?难道你真懂水利?”
诸葛明目光炯炯,从容说道:“我们可分段筑坝,挖渠分流。将旧堤分为五段,逐段加固。在河流上游挖掘引水沟渠,以减轻主河道压力。如此一来,既能确保农田灌溉用水,又可防止洪水泛滥。此方法在后世治理黄河时屡见成效。”
众人听得似懂非懂,虽不明白“后世”之意,但也无法反驳其条理清晰的论述。
“好……好办法啊!”庞统不禁高声赞叹,“若真能如此,不仅可解决当下难题,对荆州而言更是百年受益的好事。”
蒯越眉头紧皱,一时竟找不到言辞反驳。他心里清楚,若再继续争执,只会显得自己固执且似有私心。
刘表最终决断:“行!即日起,由诸葛明负责此次修堤工程,陈安协助调度。”
此令一下,大厅气氛瞬间改变。支持诸葛明的人面露喜色,而蒯越一方则脸色难看,尤其是陈安,脸黑如铁。
几日后,宜城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百姓们听闻“诸葛公子”亲自带队修堤,纷纷自发前来帮忙,心中满是感激,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曾经被洪水冲毁的家园,如今有了重新安稳的希望,怎能不让人兴奋?众人情绪高涨,工程进展迅速。短短二十天,五段堤坝便己修好,引水渠也初具规模。
春汛来临之时,水势平稳,并未引发洪灾。
“多亏了诸葛公子啊!”村里一位老者激动得跪地磕头,“您真是救了我们全家老小的命啊!”
“这莫不是‘卧龙凤辅’中的‘凤辅’?”有人小声打趣。
此事传回襄阳后,一首新的民谣在百姓中流传开来:“诸葛公子,救百姓于水火,护万家之平安。”
诸葛明的声望如潮水般节节攀升,在荆州读书人和百姓心中,他己然树立起“聪慧多谋、心系民生”的形象。
然而,在这好名声的背后,一双眼睛正冷冷地注视着他。
蒯越的书房中,烛光昏暗。他独自站在窗前,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密信,恨得咬牙切齿。
“诸葛明……你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窗外,夜风吹过,仿佛在回应他的低语。
城南的一个小院子里,诸葛明正坐在桌前翻阅一本古书。突然,一道黑影如猫般轻盈地蹿进院子,既不点灯,也不发声,静静地伫立在门外。
诸葛明抬起头,目光微微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