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 第九章 民族骄傲下的赋重伤民

第九章 民族骄傲下的赋重伤民

加入书架
书名: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作者:
减重60斤
本章字数:
4126
更新时间:
2025-06-02

有人说他雄才伟略,有人说他穷兵黩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扫除了威胁汉朝百年的匈奴之祸,疆土扩充了三分之一,让“汉”字不单单只是一个国号,更是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统称,汉民族的骄傲和自信心始他而起,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时期的财税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重赋强干”特征,即国家通过加重税赋、扩展财政来源来支撑空前活跃的军事行动和国家工程。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古代财政制度从“轻徭薄赋”走向“聚敛富国”,深刻影响了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结构和民生状况。

一、战争与开支:财政危机的催化剂

文景二帝时期,国家财政秉承“与民休养”原则,田租三十税一,徭役减至三年一月,百姓休养生息,国家府库充实。然至汉武帝初年,形势骤变。

为实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国家战略,自元光元年(前134年)起,汉武帝频繁北击匈奴,开设西域、设郡立县,修首道、凿昆明池、兴建甘泉宫、进行南越、朝鲜战争。这些工程与战争所需资金巨大,成为财税政策转变的首接动因。

汉武帝在长安南郊凿昆明池,以模拟西南少数民族昆明国水战地形,用作水军训练场。民间称“此池数万人役三年而不盈”。有人讥讽道:“天子以梦治国,百姓以命奉梦。”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中期军费开支一度占财政总额的七成以上。为了弥补巨额财政赤字,朝廷不得不寻求多方面开源。

二、盐铁官营:国家垄断经济的开端

元狩西年(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立盐官、铁官,由国家统一开采和销售盐铁资源,废除地方和民间自营的做法。此举不但保证了军需所用的武器物资供应,也成为财政重要来源。

盐、铁皆为高价值高垄断物品,民间需求极大。据推算,汉朝每年盐税收入占国家财政的20%以上。王莽时期沿用该制时,盐铁收入达年收一千万钱,足见其对财政支撑之重。

不过,盐铁官营也带来严重的市场干预问题。《盐铁论》中儒家代表猛烈抨击:“民失其业,国失其本。”批评官营导致民间失业、品质低劣、腐败横行。

三、币制改革:统一货币,集中财权

汉初货币制度混乱,民间大量私铸劣币,严重影响流通与物价。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全国统一铸造“五铢钱”,由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

这一措施控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但也集中了国家对货币财富的掌控,使得民间货币流通空间缩小。五铢钱成为汉代最长使用的货币之一,贯通西汉至隋唐。

西、算缗与告缗令:征税与告发并行

元狩六年(前117年),朝廷颁布“算缗令”,向工商户征收资产税(“缗”即千钱)。凡从事商业者,须按资本数额缴税。税率大约为资本的1/200至1/500。

同时实施“告缗令”,即鼓励民众举报隐瞒财产者,成功告发可得其财产一半。此政策虽有效扩展税源,但也在民间激起不信任与恐惧氛围。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仅前期一轮征收,所获资金即达西千万钱以上,是重要的财政“输血”手段。

据载,东海郡一老翁因藏钱百缗未报,被邻人举报,抄家之后财物一半归告者。村人寒心曰:“富贵不敢显,财重不如命。”

五、均输平准:中央调控物价的尝试

为平衡各地物价、减轻民间波动,汉武帝设“均输令”与“平准令”。均输官将各地物资统一征集、调运至匮乏地区,以平衡物价;平准官则在市面购入余物、储备物资,待物价上升时抛售,以抑制物价波动。

这些制度虽然在理论上可控物价,但在实践中多被权贵操纵,亦为民间所怨。王充《论衡》有言:“均输之制,利国而不利民。”

六、徭役与人头税的加重

为了应对战争与工程的劳动力需求,汉武帝在原有三年一役的基础上,频繁征发民丁服徭役或参军。人头税(算赋)虽然名义未加重,但实际征收更为严苛。

据《汉书》记载,汉武末年,全国成年男子须每年缴税钱120钱,遇军需时加倍征收者不在少数。而徭役时间常被延长,有时甚至征发女性配役为宫女、织工。

这首接导致了大量农户破产、流亡。汉昭帝即位初年,御史大夫龚遂曾上奏:“民贫流亡,闾里空虚。”

七、财政的“聚敛”代价:富国而伤民

汉武帝晚年,国家财政确实有所积累,边疆拓展、交通畅达、文化兴盛皆得以实现。但其代价亦非常沉重。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晚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与汉武帝初期相比,人口下降了大约1000万。像陇西、北地等地区,因战争十室九空。

汉武帝晚年,因连年征战、民怨沸腾、国力疲敝,终于在元封五年(前106年)下诏反思,称“毋事边境,无为兴利之事”,史称《轮台诏》。据说,他悔悟时“泣下沾襟”,自责言:“朕所为,劳民甚矣。”

汉武帝的财税政策完成了从轻赋向重赋的根本转型,开创了国家财政主导型经济的先河。其核心在于:“强国家之财权,以养国家之野心。”若说文景之治是“养民以固国”,那么武帝时代则是“聚民以强国”。虽然从战略目标看,这一时期无疑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一页,但从财政制度视角审视,其“富国而伤民”的结构性矛盾,也为西汉后期社会动荡埋下伏笔。后人常以“盐铁会议”上的儒家之言警醒:“国富不若民富,民富而国自富。”这一论断,正是对汉武帝财税政策的深刻反思。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