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 引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引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加入书架
书名: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作者:
减重60斤
本章字数:
2146
更新时间:
2025-06-02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做个排名,那钱(货币)绝对是能位列三甲的。同样,如果把人类历史上最卑劣的发明做个排名,它也是能位列前茅。钱,小至个人的生死存亡,大至王朝的兴衰更替,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人如果没钱,那就去挣钱,靠着出卖劳力(服务)或者售卖农产品(商品)去赚点微薄的收入。但是国家作为管理和保护群众的主体,他是不能首接参与生产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和保护人民,同时也为了维持国家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机器运行,就需要向人民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保护费”,这个“管理费”“保护费”就是税收。

税收,作为国家运行的基础,在历朝历代都占据着重要份量,甚至可以说从税收中,也能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苛政杂税也是导致历代农民起义的重要导火索。当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时,明朝国库仅存白银八万两——这个曾经创造出"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强大帝国,最终因财政体系的全面崩溃而走向灭亡。类似的情景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从汉代"三十税一"的治世理想,到唐代两税法改革后的藩镇割据;从北宋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雄心,到明末"三饷加派"引发的农民起义。税制,这条贯穿王朝的生命线,既是维系国家运转的主动脉,也是勒紧政权咽喉的绞索。传统史书常将王朝更替归因于帝王昏聩、外敌入侵或官僚腐败,却往往忽视了一个更本质的潜在推手——财政系统的周期性衰竭(也就是没钱了)。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教员说过一句话:“手里没有米,连小鸡都不会跟你。”一个家族如果没有钱了,那么家族的分崩离析也就近在眼前,更何况是国家这种臃杂的机器。而对于人民来说,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盛世永远是孜孜以求的。在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间要比稳定的时间长得多,老百姓的好日子是不持久的。由于税制天然的矛盾性,国家希望国库充盈,税收越多越好,老百姓希望少交税,甚至不交税,如何在国家治理和群众安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税制就十分重要。而且朝代盛极而衰的特性,每个阶段的赋税程度也不一样,由此老百姓的生活满意度也是不同的。

看过让子弹飞的,应该记得师爷的一句话:“晚了,鹅城的税己经收到九十年以后了。”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历史上,苛政杂税的年代,税收收到孙子辈也是常有的事,老百姓其中大多数时候,活的并不轻松。在古代,我个人觉得衡量一个所谓盛世,有三个条件是需要满足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一是人口有没有增长,二是粮食充不充足,三是赋税重不重。本文选取了几个重要的大一统朝代,从税制的角度去看待王朝是如何盛极而衰的。本人也是第一次写这类的书,不足之处,还请谅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