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笼罩着训练场,林海站在指挥台前,仔细检查着手中的演示方案。今天是"闪电"特遣队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演练,也是向秦基伟军长展示特种作战理念的关键时刻。远处,队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迷彩服上凝结的露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紧张?"苏青递来一杯热茶,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林海接过茶杯,温热透过陶瓷传递到掌心:"有点。秦军长是传统步兵出身,不知道能不能接受这种新式作战理念。"
"他会明白的。"苏青调整了下医务箱的背带,"就像孔捷军长一样,真正的军人只在乎什么方法能打胜仗。"
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三辆吉普车驶入训练场。秦基伟从中间那辆车上下来,身后跟着几名参谋。这位十五军军长穿着朴素的棉军装,腰板挺首如松,眼神锐利如鹰。
林海快步上前敬礼:"报告军长,闪电特遣队准备完毕,请指示!"
秦基伟回礼,目光扫过整齐列队的战士们:"听说你把各部队的刺头都收拾服帖了?"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
"报告军长,他们都是优秀的战士,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林海回答。
秦基伟哼了一声:"少说漂亮话。今天我要看看,你这'特种作战'到底有什么名堂,值得志司单独批一个编制给你。"
林海听出话中的怀疑,但不急不躁:"请军长移步观察所,我们将进行一场实战演示。"
观察所设在训练场一侧的高地上,视野开阔。秦基伟坐下后,林海展开一张地图:"今天的演练设定是敌后渗透与斩首行动。红方为一个连级指挥所,蓝方为特遣队一个六人小组,任务是在不惊动大部队的情况下,摧毁指挥所。"
"六个人对付一个连部?"秦基伟挑眉,"你确定不是儿戏?"
林海不慌不忙:"军长,特种作战不是正面强攻,而是'西两拨千斤'。"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我们将展示五个核心要素:小、快、灵、狠、准。"
随着信号弹升空,演练开始。秦基伟通过望远镜观察,起初不以为然,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表情逐渐变得专注,最后转为惊讶。
六名蓝军战士像幽灵一样渗透进防线。他们利用地形和哨兵换岗的间隙,悄无声息地解决了外围警戒。一名狙击手占据制高点,其余五人分成两组交叉掩护前进。当"红军"指挥所发现异常时,蓝军己经完成爆破装置安装,并安全撤离到预定集结点。
整个行动只用了二十二分钟,红军指挥所被判定全灭,而蓝军无一伤亡。
秦基伟放下望远镜,久久不语。林海知道,这位老将在消化刚才看到的一切。
"有意思。"秦基伟终于开口,"但战场不是演练场,敌人不会按你的剧本走。"
林海点头:"军长说得对。所以接下来,我想请您亲自设定一个想定,由特遣队当场完成。"
这个提议让周围的参谋们都倒吸一口凉气——在高级将领面前临时出题,风险太大了。但秦基伟眼中闪过一丝欣赏:"好!那就模拟我十五军指挥部被围,需要一支小队突破敌军封锁,送来关键情报。"
林海立刻召集王铁柱、何晓兰等六名精锐,简单交代任务。二十分钟后,一场即兴演练开始。
这次秦基伟看得更加仔细。特遣队员们在"敌占区"灵活穿梭,何晓兰利用无线电干扰制造假信号迷惑对手,王铁柱带领突击组佯攻吸引火力,而真正的通信兵则从另一侧渗透成功,将情报送达"被围指挥部"。
演练结束后,秦基伟亲自来到训练场,检查了"阵亡"的红军士兵身上的标记——全是要害部位的精准"杀伤"。
"这支部队...不一般。"秦基伟对林海说,"走,详细给我讲讲你的理论。"
指挥帐篷里,林海挂起一张手绘的战术板:"军长,特种作战与传统作战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模式。"他指着板上的五个大字:
"小——精干编制,不依赖人海战术;
快——决策迅速,行动果断;
灵——随机应变,不拘一格;
狠——精准打击敌方要害;
准——情报精确,行动无误。"
秦基伟若有所思:"有点像我们过去的侦察兵,但...更系统化。"
"是的。"林海点头,"传统侦察以获取情报为主,而特种作战涵盖更广:斩首行动、敌后破坏、心理战、反恐救援等。"他详细解释了每种任务的战术要点。
"装备方面呢?"秦基伟问。
林海展示了特遣队的改良装备:带消音器的步枪、便携式电台、夜视器材(这个时代只有最简单的星光镜)、高爆炸药等:"最重要的是单兵素质,一个特种兵要能胜任侦察兵、通信兵、爆破手、医护兵多种角色。"
秦基伟突然问道:"如果让你在十五军组建这样一支部队,需要什么条件?"
林海心头一震——这正是他等待的机会:"首先,人员选拔要严格,宁缺毋滥;其次,训练必须实战化,淘汰率会很高;最后..."他顿了顿,"需要高层理解和支持,因为这种部队短期内看不到成果。"
帐篷外突然传来喧哗声。一个浑身是泥的战士被抬了进来——演练中有人意外摔下山坡。苏青立刻带医疗组上前处理。
秦基伟看着苏青熟练地检查伤处、固定骨折、注射止痛药,动作又快又准:"你的医疗队也按特种标准训练的?"
"是的。"林海回答,"战场救护是生存关键,每个特遣队员都要掌握基础急救,而专业军医更要能随小队行动。"
苏青处理完伤员,抬头正好对上秦基伟审视的目光,不卑不亢地敬了个礼。
"有意思。"秦基伟轻声说,眼神在林海和苏青之间转了一圈,但没多说什么。
下午的讨论更加深入。林海系统阐述了特种部队的编制、训练、指挥体系,甚至未来的发展方向。秦基伟从最初的怀疑到认真倾听,再到主动提问,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林教官,你说特种部队最适合什么类型的任务?"秦基伟突然问。
"关键节点的决定性作用。"林海毫不犹豫,"比如抢占战略要地、破坏敌军指挥系统、营救重要人员等。不是替代大兵团,而是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
秦基伟站起身,在帐篷里踱了几步,突然转身:"我决定了,十五军要组建自己的特种分队。就从侦察营抽调骨干,由你负责训练。"
林海强压住心中的激动:"是!"
"不过..."秦基伟眯起眼睛,"我要看到实效。三个月内,这支队伍必须完成一次实战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
傍晚,秦基伟准备离开时,特意叫住了林海:"今天那个女军医...苏青是吧?她也是你这套理论的信徒?"
林海谨慎地回答:"苏医生在战场救护方面有很多创新,她设计的快速后送体系大大降低了伤亡率。"
秦基伟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年轻人啊...不过也好,军人也是人。"他拍拍林海的肩膀,"三个月后,我要看到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至于其他的...只要不影响战斗,我没看见。"
吉普车扬尘而去,林海站在原地,回味着秦基伟最后的话。身后传来脚步声,苏青走到他身旁:"谈得怎么样?"
"很顺利。"林海转向她,"十五军要组建特种分队,我们得准备新的训练计划了。"
苏青眼中闪着光:"'我们'?"
"当然。"林海不自觉地微笑,"没有医疗支持的特种部队是不完整的。"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远处,特遣队员们正在收拾训练器材,何晓兰的声音清晰可闻:"快点收拾!明天还有二十公里负重越野呢!"
王铁柱抱怨的声音传来:"姑奶奶,让不让人活了..."
笑声在暮色中回荡。这支年轻的队伍,正悄然书写着中国军队特种作战史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