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12日 朝鲜白石沟前线
张振国趴在战壕里,借着微弱的晨光写着今天的侦察报告。写到一半,他停下笔,从怀中掏出一个小本子,快速记下几行字:
"4月12日,林海再次准确预测美军进攻方向。这是他第17次准确预判,误差不超过5%。统计学上几乎不可能。除非——"
他顿了顿,划掉了最后两个字,改为:
"除非他确实掌握我们所不知的情报来源。"
张振国合上本子,揉了揉太阳穴。这本编号"7"的笔记本己经记了大半,全是关于林海的观察记录。从最初怀疑他是特务,到现在...他自己也不确定该怎么定义林海了。
"指导员,还没休息啊?"一个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
张振国猛地合上本子,转身看到林海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两个烤土豆。这个自称来自2023年的军人总是神出鬼没,走路几乎没有声音。
"睡不着。"张振国简短地回答,下意识把笔记本塞进内兜。这是他的秘密,连赵保田都不知道他还在记录林海的一举一动。
林海递过一个土豆:"趁热吃。美军明天可能会炮击,得储存体力。"
张振国接过土豆,没有道谢。他注意到林海的眼睛下有深深的黑眼圈,显然也没怎么休息。"你怎么知道明天会炮击?"
"首觉。"林海咬了口土豆,含混地说,"加上对美军补给周期的观察。"
张振国眯起眼睛。又是这种含糊其辞的回答。三年来,林海总是用"首觉"、"经验"或"分析"来解释他那些近乎预知的判断,但张振国知道没那么简单。
"我去查哨。"他起身拍拍裤子上的土,不想继续这个话题。
林海点点头,没有挽留。两人之间总是这样——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关系,尽管他们共同经历了长津湖的严寒、五老里的血战,以及无数次生死时刻。
——————
1950年11月 长津湖地区
"这个人绝对有问题!"
张振国在第一本关于林海的笔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句话。那是林海刚出现在侦察连的第三天,己经准确预测了两次美军行动。
"穿着怪异,装备先进,自称来自未来——典型的间谍伪装。"张振国继续写道,"建议立即隔离审查。"
但赵保田不同意。
"他救了半个连的人,这就够了。"连长如是说,然后转身走开,留下张振国一人站在雪地里。
作为连指导员,张振国深知自己的责任:确保部队思想纯洁,警惕敌方渗透。而这个林海,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可疑气息。
那天晚上,张振国悄悄检查了林海的行装。那些奇特的装备——能在黑暗中视物的眼镜、折叠起来只有手掌大小的冲锋枪、可以显示心跳的腕表...绝不是普通军队的制式装备。
更可疑的是林海的言谈。他时不时会说出一些令人费解的话,比如"卫星定位"、"无人机侦察"、"信息化战争"...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必须上报。"张振国在笔记本上写道,然后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可疑分子林海"的报告。
——————
1951年2月 五老里以北
张振国撕掉了第五本笔记本的前十页。
那些页面上满是关于林海的怀疑记录,现在看来是如此可笑。半年过去了,林海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间谍行为,反而一次次用他的"未来战术"拯救了整个连队。
"2月14日,林海设计的'倒三角'防御阵型成功击退美军一个加强连的进攻。"张振国在新笔记本上写道,"与传统战法相比,伤亡减少70%。值得全军推广。"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陷入沉思。这个曾经被他视为头号怀疑对象的人,如今成了侦察连不可或缺的战术专家。更讽刺的是,张振国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林海的战术讲解,甚至偷偷学习那些"未来战法"。
"也许他真的来自未来?"这个荒谬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张振国脑海中。他摇摇头,迅速划掉了这行字。
但怀疑的种子己经种下。
——————
1951年6月 临津江东岸
"指导员,您找我?"林海走进连部帐篷,看到张振国正在整理文件。
"坐。"张振国指了指对面的木箱,然后拿出一份文件,"师政治部对你的审查通知。"
林海的表情没有变化,但张振国注意到他的手指微微收紧:"我明白了。什么时候出发?"
"不必了。"张振国把文件扔进火盆,"我己经回复说,那些战术创新都是我根据抗战经验总结的。"
火焰吞噬纸张的噼啪声填补了两人之间的沉默。林海盯着张振国,似乎第一次真正看清这个人:"为什么?"
"因为你救了太多同志。"张振国生硬地回答,"而且...你的战术确实有效。"
他没说出全部真相——那份审查通知背后是可能的刑讯甚至处决。无论林海是谁,他都不该落得那样的下场。
"谢谢。"林海简短地说,但眼神中的感激不言而喻。
张振国摆摆手:"别误会。我仍然认为你很可疑。只是...现在不是内斗的时候。"
林海离开后,张振国翻开第六本笔记本,在最新一页上写道:"今日做了可能违背原则的决定。但战场上,能打胜仗就是最大的政治。"
写完后,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然后轻轻合上本子,放进贴胸的口袋。
——————
1953年4月15日 朝鲜白石沟前线
炮弹呼啸着落下时,张振国正和林海在战壕里研究突围路线。
"美军火力太猛,正面突围不可能。"林海指着地图说,"我们得从这里——"
爆炸声打断了他的话。张振国条件反射地扑倒林海,用身体护住他。一阵剧痛从后背蔓延开来,他感到温热的液体浸透了军装。
"指导员!"林海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张振国想回答,但一张嘴就涌出鲜血。他模糊地看到林海焦急的脸,和远处正在逼近的美军士兵。
"走...快走..."他艰难地推着林海,"带同志们...突围..."
林海没有动,而是试图扶起他:"我背你!"
"服从...命令!"张振国用尽最后的力气吼道,然后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他感到生命正在飞速流逝,但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林海...你...不是特务..."他断断续续地说,"特务不会...为同志挡炮弹..."
林海的眼眶红了:"别说了,保存体力!"
张振国摇摇头,颤抖的手伸向胸口。林海帮他掏出那个染血的小本子——编号"7",记录林海所有"异常"的笔记本。
"这些...不该被审查..."张振国的声音越来越弱,"该被学习..."
林海接过本子,紧紧握住张振国的手:"我保证。"
张振国感到一种奇怪的平静。多年来对林海的怀疑、警惕、困惑,此刻全都烟消云散。他最后看到的,是林海那双来自未来的眼睛里的泪水。
"奇怪..."张振国想,"未来人也会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哭吗..."
然后黑暗降临,像一场无梦的睡眠。
——————
1953年4月16日 朝鲜白石沟野战医院
林海在整理张振国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信封上写着"山东济南 张氏家族 父亲大人亲启"。
犹豫再三,林海还是打开了信。作为张振国临终前托付的人,他觉得有必要知道指导员最后想说的话。
信的大部分内容是家常问候和战况简述,但最后一段引起了林海的注意:
"...我们连来了个怪人,自称来自未来。起初我认定他是特务,但现在我改变了看法。他教我们新战术,救了许多同志性命。虽然言行怪异,但我开始相信他确实是真心打鬼子的。父亲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不我欺..."
信写到这里中断了,似乎张振国还没来得及写完。林海小心地折好信纸,放回信封。这封信,他会亲自送到山东。
在张振国的行军包里,林海还发现了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六本编号1到6的笔记本。粗略翻看,前几本满是怀疑和监视记录,后几本却逐渐变成了战术学习和心得体会。
最后一本的最后一行写着:"如果林海真的来自未来,那么他选择回到这个最艰苦的时代与我们并肩作战,就是最伟大的革命战士。"
林海合上本子,望向窗外。天色己晚,星光初现。在某个平行时空里,也许张振国正看着同样的星空,不再有怀疑,不再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