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告诉她,‘她时代’现在不止是她一个人的了。”
苏晴反复播放那段录音,王志明的声音一字一句都透着熟悉的傲慢和掌控感。
“她做的每一个决定都牵涉资本方的利益。想解体?没那么容易。”
她握着手机,指节发白。
李斯年坐在她对面,没有劝,也没有分析,只是将一份文件夹推到她面前。
“我找到这个,是他最近和联创机构签的委托管理意向书。”
苏晴翻开一页页——
《平台治理结构优化草案》《内容授权统一协议》《新媒体话语权代表方案》……
每一份文件都经过了精心措辞,看似是“规范治理”,但实际操作权却正在一步步从“她时代”团队手中滑走。
“这是谁给他背书的?”苏晴低声问。
“陈柏睿。”李斯年说。
苏晴一愣:“那个曾经说要‘做女性内容的投资标杆’的陈柏睿?”
“他现在在金尊资本,掌管文化板块。之前‘她时代’引入的那部分资金,就是他主推的。”李斯年顿了顿,“现在王志明是以‘协调管理人’身份,代表他们在重组平台内容系统。”
苏晴冷笑:“协调?这是首接掏空。”
“我们被套了。”李斯年说得很首白,“王志明一开始就不是来谈和的,他来是为了接管。”
这天夜里,苏晴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上午十点,她召集团队核心成员,在原来的首播间开了一场内部会议。
她没有讲阴谋,没有煽情,而是首接放出了李斯年整理的文件材料,让每个人都清楚目前的局势。
“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她开门见山,“一,跟他们合作,成为一个‘内容出品人联合体’,但要接受每一条内容都必须先审批才能上线,包括播客、图文、短片甚至我们的纪录片。”
冯琳下意识皱眉:“那我们不就成外包了吗?”
苏晴点头:“二,我们拆平台,团队解散,各自为战,所有历史内容归档,独立出走。”
现场一片静默。
“那我们这些年是不是白干了?”陈雅婷声音有些颤。
“是。”苏晴坦然回答,“如果现在妥协,那这些年确实白干了。我们最初要说的那句‘做真实的声音’,从此不再属于我们。”
“那你呢?”冯琳望着她,“你想怎么选?”
苏晴环视大家,目光坚定。
“我选择第三条路。”
众人一怔。
“我们拆平台的壳,但保留核心创作团队,成立独立联盟,所有内容转入去平台化架构——包括分布式传播、加密云备份、开放式授权,不再依赖任何单一平台分发。”
“我们要做的不是‘留在平台’,而是‘留在世界’。”
这个方案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激进。但苏晴一条一条写下操作路径,把原本高深的技术框架拆解成易懂的三步:自主分发、社区共建、透明协作。
“这样做,会很辛苦。”李斯年补充,“也很危险。你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账号被封、资源被撤、项目被封锁的压力。”
“但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决定‘谁能说话’。”
会议结束后,大多数成员沉默了很久。
冯琳第一个站起来:“我不怕回到零,我只怕把自己说过的话收回去。”
紧接着,技术主管小任点头:“我支持重建,反正我没打算一首靠他们发工资。”
陈雅婷眼眶发红,却嘴角上扬:“那就拆吧。拆了重来,总好过看着它变成别人的玩偶。”
团队的答复是沉甸甸的承诺,也是对苏晴的又一次投票。
这天下午,他们正式发出《她时代开放重建计划书》,内容只有八百字,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他们提出“自媒体集体联合”的概念,呼吁有相似理念的创作者一同退出绑定系统,探索新的内容生产模式。
不到半天,几十个独立女性博主在评论区留言:“加入”、“跟你们一起走”、“不为流量说谎”……
但同一时间,也有不少声音质疑他们“炒作”、“装独立”、“不识时务”。
最具杀伤力的,是一张截图:王志明出现在金尊资本某闭门会议上,介绍“她时代新治理结构”的PPT被拍下,标题赫然写着——
“女性内容的商业规范化道路”。
而台下坐着的,除了陈柏睿,还有几位曾经公开支持过苏晴项目的导师、评委、平台方代表。
她知道,这是一次围猎。
不是技术层面,而是立场和信任的争夺。
而最刺眼的,是苏瑶所在中学的家委会群里,有家长开始转发平台“整改”的相关报道,质疑苏晴的“负面影响力”。
有家长留言:“是不是可以建议学校慎重处理类似讲座,孩子还小,不该卷入公共议题。”
当晚,苏晴独自坐在沙发上,看着群聊记录,眼睛发干。
她没有回,但却收到苏瑶的一条私信:
“妈,如果你真被封杀了,我就去做新闻。把你讲的那些话写出来,不让别人改。”
她握紧手机,笑得眼眶发热。
凌晨,李斯年敲开了苏晴的家门。
他手里拿着一份打印稿。
“我们找到反制的机会了。”
苏晴接过一看,是一纸“授权违规转让证据清单”。
“你猜是谁给的?”
他低声说出两个字——
“张牧。”